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伴随西方世界的崛起,中国国内掀起了一场“汉字拉丁化”的浪潮。当时的一些有识之士,把近代中国的落后直接归咎于中国文化上的落后。
同时,这些有识之士又把文化落后的根源归结到汉字之上,所以许多人开始站出来呼吁要将中国的“象形文字”变成西方的拉丁文,希望通过这种方式给中国文化来一次“大换血”。
语言学家赵元任是汉字拉丁化的支持者,而且也是中国“罗马拼音方案”发明人。相较于瞿秋白、胡适、蔡元培这些公开站出来为“汉字拉丁化”摇旗呐喊的人,他算是一个实干家。
因为赵元任不但直接发明了一套用罗马字给汉语注音的方案,还进一步探讨了未来实行汉字拼音化可能遭遇到的一系列困难。
为了说明“汉字拼音化”存在的现实困难,他编了一则著名的同音字“顺口溜”,但是让他想不到的是,这则“顺口溜”后来被人当成“汉字拉丁化”不能实现的例证。
这篇奇文标题为《施氏食狮史》全文最初96字,后来扩展到字。全部是由“shi”的同音字组成,只是发声的声调不同。
一、《施氏食狮史》赏析
《施氏食狮史》——近代·赵元任
石室诗士施氏,嗜狮,誓食十狮。施氏时时适市视狮。十时,适十狮适市。是时,适施氏适市。施氏视是十狮,恃矢势,使是十狮逝世。氏拾是十狮尸,适石室。石室湿,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施氏始试食是十狮尸。食时,始识是十狮尸,实十石狮尸。试释是事。
大意如下:
石室里有一位诗人姓施,喜欢食用狮子,发誓一定要食用十头狮子。姓施的人隔三差五就去市场上转悠,看有没有狮子卖。有一天早上十点,市场上运来了十头狮子。
正在这个时候,姓施的人又来市场上逛了。姓施的人发现了狮子,马上就取出弓箭将它们射死了。好家伙,都不用通知狮子主人,射死了抬着就跑。
姓施的人回到自己居住的石室,石室的地面有些潮湿,姓施的又吩嘱仆人打扫石室。好不容易把地面打扫干净,姓施的人就扑上去,开始尝试生吃十头狮子的尸体了。
但是就在他准备大嚼狮子肉的时候,突然发现,十头狮子的尸体,全部变成了石头狮子。最后赵元任说,我尝试着解释一下这件事。
这个故事本身是没有什么逻辑的,而赵元任讲这个故事,主要是为了说明汉语里面有很多同音字,如果把它们用来写一篇故事,有文化的人一看就能明白在说什么。
假如用拼音文字来写这篇故事的话就完了,因为全文一百多个字只有一个“施”的发音。后人不明就里,还以为赵元任是想证明汉字不适合拉丁化。
其实并不是这样,赵元任后来在给民国杂志《今日世界》的文章中也指出了这一点。他只是想说明,用拼音文字来表达某些汉语时会受到限制。
但是这篇同音字奇文,主要是用文言文写成的,假如换成白话文的话,那么这样的误传就会减少很多了。
因为汉语文言文是一字一词,很多个词用同一个发声是正常的。但是白话文出现了很多双音节词,变成拼音文字就没有这么大的阻力了。
赵元任本身是相信汉语可以拼音化的,他列举出了一系列关于汉语拼音化的障碍,其中多半是文化与政治方面的。他认为汉字拼音化是可以的,只是人们从心理上不能接受抛弃汉字。
关于文言文不利于拼音化这个问题,事实上只是赵元任自己在研究中尝试出来的一个“文字游戏”,他的这一行动,根本的目的其实就是想攻克“文言文拉丁化”的障碍罢了。
不过估计赵元任自己也没想到,自己写下的这篇“同音字奇文”,后来会被反对者拿去当成汉字不能拉丁化的例证。
二、汉字的优越性
自从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国内很多左翼学者都认为汉字有必要,也应该可以变成拼音文字,包括鲁迅、胡适和郭沫若在内的很多学者,都持有相同的观点。
郭沫若在为汉字拼音化发声时,曾经提出“一语双文”的说法。他认为将来的中国人可以在继续讲中国话的同时,学习传统汉字和“拉丁化汉字”两种书面语言。
但是赵元任这种说法,就等于是把传统汉字当成甲骨文、金文来看待了。如果他的想法得以实现,那么中国文化势必由此出现一个“新的断层”。
由于在群众中普及“更简单”的拼音文字,古代的汉字在未来就只会有极少数的学者,才会有去研究它们。
如此一来,中国传统的历史文化,以及那些古老的哲学思想,就将伴随着旧有的汉字,一起被束之高阁了。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如今的中国人越来越发现,西方的拼音文字其实并不一定比汉字来得优越。
比如,最开始胡适他们那一代人认为,西方的拼音文字比我们的汉字易学,但是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提出一个观点:事实上,汉语比西方语言更好学。
因为学习汉语的时候,我们只需要熟练地掌握二、三千个汉字,就可以使它们和别的文字随意组合,然后形成语言并进行交流。
当一个新鲜事物出现时,汉字可能很快调动旧有的词库,以组合的方式表达它的存在。即使人们对这个新事物根本不了解,也很容易“望词生义”,根据它的组成部分来推断其全貌。
比如国外现在很火爆的那个“ChatGPT”,它的英文全称是“ChatGenerativePre-trainedTransformer”。
“Chat”就是“聊天,闲谈”的意思,但是“GPT”却是一连串英文的缩写。如果第一次接触到这个东西,你根本无法仅仅从“ChatGPT”这个词汇的字面上,认识到它是什么玩意儿。
但是如果用汉字直接把它译为“智能聊天系统”的话,虽不中,亦不远。一个完全不知道它存在的人,看字面也能了解个七七八八了。
西方的拼音文字不但组词效果不好,还有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就是“冗长”。但凡有新的事物出现,他们就得造新的词汇。并且字母串越来越长,越来越啰嗦。
这些新出现的词汇,都只能靠人类去“强行记忆”。所以难怪有传闻说,西方的人,上完了初中也仅仅是勉强能够读个报纸的水平。
传统汉字相较于西方文字还有一个优点,就是“益智”。因为传统的汉字其实是从象形文字演变而来的,如今我们的汉字当中,仍有许多字具有“象形”的特点。
比如当我们在读一则故事的时候,里面有一个“哭”字,敏感的人直接就能从这个字感受到作者要传递的情绪,看到“笑”字,“怒”字甚至是“痛”字,也是这样。
假如阅读拼音文字,被激活的本来是我们主管语言与逻辑的左脑。但是当你阅读汉字,感受到象形文字给你带来的直观冲击时,你的大脑里马上就会浮现出画面。
在这种情况下,就等于激活了右脑的“读图”功能。所以阅读由汉字写成的文章,显然比阅读由纯西方拼音文字写成的文章对大脑更有益。
汉字另外还有一个优势,就是有利于文化的统一。以前CCTV专门做过一期相关的节目,里面谈到,我们中国从先秦时代起,就大范围地使用统一的文字。
虽然当时的楚国与中原各国不和,并且自称是蛮夷,但是他们使用的文字和中原各国都是一样的。后来秦始皇统一了中国,全国分为三十六个郡,各地的方言不知道有多少种。
比如当时的浙江一带,有些村与村之间都有不同的语言,另一些人的语言听上去都不像是中国话了。
可是因为大家还是用的统一的汉字,还在读《诗经》、《楚辞》、《论语》和《孟子》这样的书籍,所以才会有华夏民族的认同感。
反观欧洲各国,弹丸之地分成了无数个小国家,就是因为各说各的语言,各书各的文字,彼此的文化与思想就被分割开来了。
在赵元任、胡适、瞿秋白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正是近代中国最落后最黑暗时代。他们急于振兴华夏,有了一些极端的想法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如果到了如今还有人持有同样的想法,那么我可以不客气地说一句,他就是想分裂我们的祖国,让华夏文明倒退至真正的野蛮!
因为历史的事实已经很明确地告诉我们:文化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但并不一定是一直向上的。有的时候后出现的东西,未必会比先出现的东西更加优越。
结语
赵元任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语言学家,他本来是支持汉语拼音化的,但是从他发表的几篇“同音字”奇文来看,比起搞“文化运动”,他更喜欢玩文字游戏。
文言文原来是为了刻在竹简上方便,才进化成一字一词的模式。后来我们发明了纸,再加上提高了全民识字率以后,就不再用这种简单的书面语言写作了。
“白话文”推广开来以后,中国人识字的确变得容易了。但是事实上现在95%的中国人,在没有译注的情况下,根本就读不懂古代文献了。
上一次在某知名论坛看到有汉语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指出:现在国内绝大部分专门学汉语的学生,已经不能在没有翻译的情况下,通读《史记》原文了。
当代人的思想事实上已经逐渐与传统脱节,好在我们的汉字还在,社会上仍然不断有人热心地做着用“白话文”翻译古代典籍的工作。
承前才能启后,继往才能开来。中国落后挨打,不过是最近一百年的事情。一种文化的兴起与强盛,固然是有原因的,但是很难说不会带着一种“偶然性”,反之亦然。
如果简单地把文化的暂时落后归咎于汉字,也是一种“盲目”的行为。不信你看,随着中国的复兴,现在世界上又开始流行学习汉语跟汉字了。
最后再发表一下本人的“暴论”:让孩子从小多读汉字写成的文学作品,比直接让他们读漫画更加益智。
西方漫画发达,是因为他们的孩子学习字母文字。这种文字的学习效率低,不学到初中以上都读不懂报纸。中国孩子早早学习汉字,不必等到高中,读到小学五年级就可以写小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