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口秀大会》第四季中,徐志胜一鸣惊人,爆红网络,尤其是他脑门上那一撮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逗号刘海”让他吸粉无数,这刘海的风头甚至碾压了他名校硕士的学历。
在今年第五季前两轮的比赛中,尽管徐志胜以刘海“功高盖主”为由,果断剪除,他蹩脚又独特的普通话也着实惹人发笑,引人不自觉地去模仿。但凭借充满逻辑和智慧的爆梗和充满喜感的颜值,他依然赢得大批观众的喜爱,以绝对的优势轻轻松松晋级。
但在助他晋级的最新段子中,他却哀叹“学好普通话太难了。”以至于有网友调侃说:“难住徐志胜的不是段子,而是标准的普通话。”
那么,问题来了,能考进读硕士,讲脱口秀也能一夜爆红,充分说明徐志胜智商和情商都在线,但他为什么就学不会一口字正腔圆,标准流利的普通话呢?
徐志胜是从小学溯源的。在节目中,他绘声绘色地说:“就我这个普通话这么不好,要追溯到我的小学,因为我的小学语文老师,他不是正规的师范学校毕业,他是在我们小学毕业,然后就留校任教了,所以他自己也没有学过拼音,他教我们拼音全是靠着自己的理解……”
其实,小学教师这口锅背得有点冤,真正溯源的话,根子应该在徐志胜上小学之前,在他学习语言的关键期,他父母的普通话不标准(或者不会讲普通话)以及幼儿园教育的缺失(或者是幼儿园老师的普通话不标准)。
我这里说的关键期是指儿童的某种行为和技能,知识的掌握,发展最快,最容易接受影响的时期。而教育心理学中有大量的研究和实验证明:人类学习语言的关键期集中在0-6岁,具体来说,0-1岁是学习语言的准备期;1--2岁是口头语言学习的关键期;2--3岁口头语言进一步发展的关键期;4--5岁是幼儿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5----6岁是掌握汉语词汇、理解词汇意义的关键期。
关于关键期对于学习语言的影响,比较典型的一个真实案例是印度狼孩卡玛娜,卡玛娜早期脱离人类社会,8岁被发现时,智力相当于六个月婴儿的水平,行为习惯和狼一样,像狼一样爬行,像狼一样嚎叫(说明她的发音器官没问题),吃生肉。
之后,一对有爱心的牧师夫妇收养了她,并对其进行了长达9年的教育训练,但她四年才学会6个词,听懂9句简单的话,七年才学会46个词,其七年学习语言的成效远不及我们正常的孩子在幼儿园几天的收获。卡玛娜学习语言之所以如此困难,效率如此低下,就因为她被发现时是8岁,已经错过了学习语言的关键期。
生活中类似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说,年,我和老公带着1岁半的儿子到海南定居发展,他跟本地的小朋友一起玩儿,一起上幼儿园,没有刻意学习,但3岁时就能讲一口流利的海南话。而我和老公至今既听不懂也不大会说。
不是我们太笨,而是因为儿子来海南时,恰好处在学习语言的关键期,置身于特有的语境中,潜移默化,轻轻松松就学会了。而我和老公早已过了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学习起来异常困难,加上我们都在高校任教,职业用语是普通话,干脆就放弃学习了。
由此可见,关键期最关键的地方在于,位于关键期里的学习轻松,见效快,十分容易,错过之后,比较困难,需要付出很多的代价,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当然,难住徐志胜的不是普通话,也不是一般的的语言表达能力,相反,他在脱口秀节目中能爆红,靠的正是他蹩脚的普通话和非凡的语言表达能力,但要硬逼着他用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去讲脱口秀,这对他太难了。这就是早期语言环境对他的负面影响。
这种影响在教师普通话水平测试中体现得特别明显。比如说我来自北方,大学读的是教育专业而非中文专业,但因为自小接触的都是普通话,耳濡目染,在考取省级和国家级普通话水平测试员资质时,轻而易举地就拿到94.5的高分。
但很多来自南方的中小学和幼儿园的语文老师因为自小缺乏这样的语言环境,他们想把普通话考到87分都特别难,有些语文教师在经历数次培训和苦练之后,因为始终拿不到普通话二级甲等的证书,不得不忍痛调离教师岗位。
此外,我因持有国家级普通话水平测试员资格证书,对很多师范类专业的学生进行过普通话培训。我发现,很多南方的学生就是发不了翘舌音,凭我怎么耐心纠正,他们总是习惯性地把老师(shī)叫成老司老西等,最夸张的是有一个地方的学生因语音缺陷,一次次地把老师(shī)喊成老鼠或者老叔,听得我哭笑不得又无可奈何。
因此,我想说,孩子如果在学习语言的关键期里有良好的语言环境,从父母或者幼师那里得到正确的示范及引导,会轻松掌握标准流利的普通话并具备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如果错过这个关键期,再想讲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将会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所以,徐志胜在节目中感慨:““学好普通话太难了。”不是在幽默搞笑,而是发自心底的哀鸣,是错过语言学习关键期之后不得不承受的尴尬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