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7岁天才少年离高考百天时跳

年2月,十七岁的林嘉文在临近高考百天时坠楼身亡,这个消息震惊了史学界。

他是西安的一名高三生,更是被多位史学家称赞的“史学研究天才少年”。

林嘉文

在刚过完新年没多久,在高考百天倒计时,在距离自己的十八岁生日不到三个月的时候。

林嘉文选择一跃而下,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在林嘉文的遗书最后,是这样一句话——“说放下也就放下了”。

林嘉文与“史学”有着怎样的故事?

如此年轻的他又为何做出这般决绝的选择?

好古敏求,鲜衣怒马

陕西西安是世界四大古都之一,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历史韵味的都城。

当年被称为“京兆”、“长安”的西安,也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时间最长的城市。

西安

这样一个历史文化底蕴厚重的城市,就是林嘉文出生和成长的地方。

年5月,他出生在一户书香气息浓郁的家庭里,取名嘉文。

家中文化气息浓厚的很大原因是由于家人的职业。

林嘉文的外曾祖父曾在中学里做过语文老师,而外公外婆则都在中学里当理科老师。

他的父亲也就职在一所法律院校,母亲则是一名小学老师。

一个孩子的成长,除了学校的学习环境以外,家中的环境熏陶自然是最重要的。

在这样的环境下,林嘉文从小就与其他孩子有很大的不同。

与他同龄的孩子还在嬉笑打闹时,林嘉文已经能够静下来看课外书了。

孩子的学习更来源于兴趣,当他对某件事情感兴趣时,才是最好的学习方法。

家人都喜欢看书,耳濡目染之下,林嘉文对书籍的兴趣远远大于同龄的孩子。

林嘉文

都说能够静下心来看书的孩子,是比较早懂事的。

林嘉文就是其中一个,不管是什么类型的课外书,只要到了他的手边,他都能沉浸其中。

到了小学时期,各种古装电视剧流行起来。

几乎所有的孩子们都被电视里的“侠肝义胆”情节所吸引。

林嘉文也是如此,他很喜欢电视剧里表现的“古代文化”、“动人情节”等。

或许,他也羡慕古代少年的“鲜衣怒马”,曾做过“仗剑走天涯”的梦。

而后来真正让林嘉文对史学着迷的,却不是这些虚构的古装剧。

有一天,林嘉文跟随着父母一起看电视,正好看到了《百家讲坛》。

百家讲坛

这是林嘉文的父母很喜欢看的讲座式栏目,主要邀请名家来讲解和点评中国的历史文化。

还是小学生的林嘉文便跟着父母一起观看,而他也开始沉浸在了“中国古代历史”里。

渐渐地,《百家讲坛》成了全家每天准时“蹲点”收看的节目。

一入“史门”深似海,从此“影视”是路人。

自那以后,每当再看古代题材的电视剧时,林嘉文再也不同于以往的“投入”了。

不仅如此,他还总能从电视剧里挑出很多与史实不相符的地方。

一旦觉得不符合真正的“古代设定”,林嘉文便觉得电视剧没有了意思。

与之相反的,他更喜欢观看史实讲解和解说类的节目和书籍。

百家讲坛

家中书籍很多,除了父母的专业书籍,便是林嘉文的历史类课外书。

像《吕氏春秋》、《左传》、《史记》等众所周知史学类书籍,林嘉文都看了个遍。

他已经深深地陷入了史学“无法自拔”,只要逛书店,一定会逛的区域便是史学类。

父母见他这般喜欢也很欣慰,多看点书总是有好处的。

到了林嘉文初中的时候,他的史知识涵养已经远远超过了父母。

一家人在一起总是喜欢唠家常、聊聊天的,有时候会就某个观点进行讲解和争论。

可一旦涉及到史学方面的,一家人便自觉地将话语权交给林嘉文。

因为他们知道,林嘉文的史学知识,在家里已经俨然是一个“小专家”了。

吕氏春秋

没有人会和他争论这方面的知识,和他争论无异于班门弄斧。

因为当你普及一个历史知识后,林嘉文往往能够再普及一个更深层次的知识点。

而林嘉文在史学上,真正做到“拔尖”的还不仅仅是这些。

仰屋著书,史学天才

初中时期的林嘉文,在学校也是个小有名气的人。

这些名气都要归功于他的历史文化知识,林嘉文常常被同学亲切地称为“林老师”。

我国大多数学生第一次真正地接触“历史”这个学科是“初中”。

“历史”不再是兴趣,而是成为了一门必考的科目。

初中历史教材

在大多数学生刚接触“历史”的时候,林嘉文已经将历史摸得“门清”了。

不管老师讲什么历史,林嘉文都能说出它的“背景”、“经过”以及“影响”。

渐渐地,林嘉文成了历史课的重要人物,只要上历史课,老师一定会提问他。

毕竟提问一个“提前预习”、“举一反三”的学生,可比一个“一问三不知”的学生有趣多了。

同学们都见识到了林嘉文在历史上的优秀,在遇到不会的历史问题也不再跑到办公室了。

在班里直接询问林嘉文就好了,因为他懂的知识,甚至有时候比老师还要多!

和有些成绩好“闷声发大财”的同学不一样,林嘉文对于这方面是有问必答。

他一点也没有“藏着掖着”,相反地,他更喜欢这样相互交流学习的过程。

在“历史”的帮助下,林嘉文当时的人缘一直很不错。

林嘉文

历史老师在上课的时候,遇到林嘉文说的一些拓展知识,有时候还要停下来思索和查找一番。

因为有些知识已经不是初中历史教材所涉及的了,完全触及到了老师的“知识盲区”。

在下课后,历史老师也很喜欢和这个大家公认的“林老师”进行历史方面的探讨。

而这时候的林嘉文已经不局限于看“正史”了,他开始涉猎一些史学研究著作。

林嘉文对历史上发生的事,有了自己更是深层次的思考。

逐渐地,林嘉文在史学上投入的精力和时间也越来越多。

这时,原本很看好自家孩子学习历史的林家父母感到焦急了。

他们时不时地担心林嘉文这样过于“痴迷”,会不会耽误其他学科的学习?

也担心林嘉文过于投入,耗费的精力过大,身体会不会吃不消?

马上就要中考了,这可是人生中第一次“大考”,如果因此耽误了那可不是小事。

资治通鉴

“你们不用想那么多,我心里有数。”

林嘉文并没有耽误学习,他的其他科成绩也都是名列前茅。

与此同时,林嘉文一直没有停下自己手中对历史的研究。

在别人刚开始慢慢了解历史的时候,林嘉文已经开始研究着写自己的第一本史学类著作了。

林嘉文每天都在课余时间研究史学,常常忙到深夜才会休息。

在别人还在为了课内作业痛苦万分的时候,林嘉文在研究史学家的历史文献。

初中的课业虽不说多重,可临近中考,几乎所有的同学都在努力准备着。

这是一场老师和家长以及学生们都很重视的考试,为了中考准备了三年的时光。

大家都在抓紧点滴学习的时间,甚至为了学习已经停了所有的美术课和音乐课。

可这时,林嘉文却还是抽出了很多学习的时间投入在史学研究中。

左传

他很喜欢研究秦汉时期的历史,于是他将现代社会和秦汉历史相结合,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在初中毕业的时候,林嘉文也完成了自己这本三十多万字的史学著作。

林嘉文从自己的视角,写出了《当道家统治中国》。

赤子之心,潜心向学

林嘉文选择了离家较近的西安中学,成为了一名高中生。

高一年级的他,将自己写的《当道家统治中国》给高中历史老师看了。

历史老师刚看这本书没一会儿,便已经大受震惊。

这或许都不能称之为一本书,因为它没有出版,更没有进行正规的编改。

西安中学

可书中遣词造句的老练让历史老师感到震撼,他不敢相信这是林嘉文写的。

还是在他初中时期便写好的,一个初中生竟然能写出来这样严谨的学术性史学著作。

历史老师深深地看了林嘉文一眼,他知道这个孩子是个不可多得的史学苗子。

在和林嘉文交流一番之后,他也知道林嘉文对于史学的热爱和涵养。

思及此,历史老师对林嘉文的这本书赞不绝口,他觉得完全可以出版。

当下要做的就是联系出版社了,十六岁的少年能写出这样的著作必然会令人叹为观止。

“我给你联系一下出版社,绝对可以出的。”

“老师,这是我写着玩的,别让人笑话了。”

看到历史老师要联系出版社,说这本书可以出版的时候,林嘉文感到了不知所措。

他觉得自己写得并没有那么深刻,也没有什么技术含量,更不能与其他史学著作相提并论。

如此这般,怎么能够出版呢?

可历史老师眼里已经大放光彩,不停的安慰他,表示没什么问题。

当道家统治中国

后来联系上了出版社,出版社的工作人员看到书后也很震惊。

交谈之后,表示可以出版,可就在这时,林嘉文却提了另一个想法。

“我希望不要透露我的身份和年龄。”

其他人听后感到很诧异,因为林嘉文的身份和年龄无异于是最好的“宣传”和“卖点”。

他们焦急地对林嘉文进行劝导,试图跟他讲明白文化市场的“规则”。

可林嘉文并没有被动摇,他还是认真地强调这一点要求。

林嘉文自然是懂得市场的“卖点”在哪里,可他却不希望如此。

他出版这本书的目的并不是靠它挣钱,只是为了给自己一个“交代”罢了。

这是他辛辛苦苦写出的书,是他耗费了心血的著作,是自己“孩子”般的宝贝。

所以他不希望有任何其他方面的东西能够“染指”这份心血。

虽然其他人不理解林嘉文的想法,可还是按照林嘉文的要求出版了书籍。

并且尊重了林嘉文的决定,没有暴露出他的信息。

林嘉文拿着自己的书

出版以后,此书文笔的老练和深入的思考也收获了很多来自各界的赞美和欣赏。

研究宋史的李裕民教授看到此书后,更是大加赞赏。

与此同时,林嘉文在学校成了“名人”,几乎所有师生都知道了高一年级有个叫林嘉文的史学作家。

林嘉文并没有被这些名利所影响,他沉浸在自己史学的“世界”里怡然自得。

年,林嘉文又完成了新书《忧乐为天下:范仲淹与庆历新政》的草稿。

这本讲述了范仲淹领导的改革运动的影响的书,在年底正式出版。

与第一本书不同的是,林嘉文这回没有再坚持之前的宣传观点。

他甚至主动表示,可以用自己十七岁的学生身份来宣传此书。

“出版一本书不只是我自己的事,我不能辜负这本书背后工作人员的辛苦和努力。”

林嘉文考虑了很久,他知道自己不能再像之前一般“任性”。

之前的他只想到了自己的“自尊”,却没考虑过出版社工作人员的“辛苦”。

忧乐为天下

宣传一本书不是“降低身份”,而是一种对心血和努力的尊重。

书籍出版以后,在史学界掀起了不小的风波。

李裕民教授大受感慨,称林嘉文是“解放以后最年轻的具有学术研究能力的作者”。

甚至还说,林嘉文在学术上比他带出来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还要优秀。

李裕民老师

林嘉文怀揣一份对史学的赤子之心,在学习史学的道路上已然是十分满足了。

可这颗人人惊羡的“史学新星”,却远远没有表面上的光鲜亮丽。

知音难觅,一心难求

在第二本书出版之时,学校和出版社联合为林嘉文办了一场新书发表会。

虽然不是太盛大,可也邀请了几位史学界的重量人物。

在身边的人都觉得林嘉文至此扬名立万的时候,殊不知他的内心世界早已崩塌。

林嘉文几年间的出名,给身边的人也带来了很多益处。

他成了学校行走的“活招牌”,也成了不可高攀的“别人家的孩子”。

各大访谈节目也纷纷开始联系上了林嘉文,在外界的肆意渲染之下,林嘉文越来越沉默。

他从来就不是为了所谓的名气,他的初心只是徜徉在史学的世界里罢了。

“天才少年”、“史学之星”这样的光环称号,每天都会充斥在他的身边。

不管他走到哪里,都是这样热烈的夸赞。

林嘉文新书发布会

“当你成功的时候,你会发现你身边都是‘好人’。”

这是演员黄渤说过的一句话。

一个人有所成就的时候,周围的夸赞的声音会将人“淹没”。

当别人只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gx/8099.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