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都有取悦别人的本能,宁可自己委屈一点,也愿意顺着别人的意思来。
而这样的人大多会悲哀地发现,自己委曲求全不能换来别人的喜爱,反而会带来很多糟心的事儿。
于是我们想教给我们的孩子,不必取悦任何人,做你自己,可惜这样的事情,不是你多念叨几遍,孩子就能学会的。
——凯叔
作者
夏晴风
前段时间,在网上看到一项令人深思的调研,调研结果显示:很多孩子害怕过年。
他们表示每次过年,父母都会逼迫自己做一些不愿意的事,生怕一个不小心,自己就成为众矢之的。
美国编剧卡森麦卡曾说:儿童幼小的心灵是非常细嫩的器官,冷酷的开端会把他们的心灵扭曲成奇特的形状,一颗受了伤的儿童的心,会萎缩成一辈子都像核桃一样坚硬,一样布满深沟。
如果可以,过年走亲戚,一定不要对孩子做这5件事,否则后患无穷。
01
不逼迫孩子打招呼
前几天闺蜜无奈地说,实在不爱过年,每次孩子总是见人不打招呼,让自己很尴尬。
前几年过年的时候,她带女儿去表姐家,刚进门就对女儿说:“这是大姨,快,向大姨问好”,女儿却低着头不说话。
她轻轻地拉了下女儿的胳膊,示意女儿问好,可女儿只抬头看了眼自己,依旧未问好。
看到孩子的模样,自己特别没面子,很生气地拽了把女儿说:“怎么这样没礼貌,问好不会吗?”
女儿委屈地低着头,不说话。
让孩子打招呼,看上去一点问题也没有,可为何孩子总是不愿意呢?
美国教育学家查尔莫斯认为:孩子对于沟通的距离比成年人更为敏感。
年的时候,他做了一个陌生人打招呼的实验,选取了平均年龄在8.6岁的个孩子做测试,他发现在与陌生人打招呼时,有80%的孩子都会有意无意地稍微后退。
通过详细的研究,他发现孩子在10岁以下的年龄段,与陌生人接触时,左脑会产生一种抗拒性信号,从而会产生自我保护的潜意识动作。
也许孩子并未意识到他们在后退,但他们不仅后退了,即便会打招呼,也更喜欢有距离地去打招呼。
当孩子不愿意打招呼时,我们不要逼迫孩子,而是轻声对孩子说:“没关系,慢慢来”,减轻孩子的警觉性,让孩子放松下来。
之后帮助孩子慢慢克服内心对打招呼的抗拒,从而愿意主动打招呼。我们可以等回家后告诉孩子,见面要问好,是一种礼仪,不要有任何顾虑和担心,更要让孩子明白他和父母在一起,是安全的。
02
不强迫孩子表演
有太多的孩子,在过年期间,被父母强迫“营业”。
之前《火星情报局》中,曾经有一期是:被迫在父母面前表演节目的孩子,长大后都怎么样了?
节目中,薛之谦、钱枫、杨迪等在场的所有嘉宾都有过被迫表演的经历,而钱枫更是表示,每次父亲总是强迫自己表现节目,从小到大,没有一次例外,并坦言自己受够了这样的表演。
有网友曾说,感觉表演节目给大家看,就像猴子一样,没有任何尊严,任由大人观看、点评。
之前曾有一项对中小学生的调研,调研结果显示:
89%的孩子曾被要求在亲戚朋友面前表演,他们表示非常不愿意。
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曾做过一个真自我、假自我的研究,他发现“假自我”是对真实的自己有所掩饰,不愿意接受不符合自我想象的我。
而那些被迫表演的孩子,在父母逼迫下,不敢表现不愿意的“真自我”,只好戴着面具变成“假自我”,明明很害怕,明明不愿意,却努力佯装淡定地表演节目来讨好父母和亲戚。
这样的方式,只会影响孩子的性格发展,让孩子成为讨好型人格。
我们如何做才能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呢?
首先我们不主动让孩子表演节目给大家观赏,其次当亲戚要求孩子表演节目的时候,我们可以先征求孩子的意见,一旦孩子不同意,就需要尊重孩子的决定。
身为父母,我们一定要时刻提醒自己:与孩子的性格发展相比,面子一点也不重要。
03
不和别人家孩子做对比
想象一个场景:
当我们辛苦工作了一年,收入没有他人好,被父母说:“你看XXX,同样上班,人家多能赚钱!”
此时我们会不会因为父母的话感觉很挫败,感觉自己不如他人,甚至感觉父母看不到自己的好。
其实,我们的孩子也是一样,他们辛苦努力一年,却在过年的时候,因为父母的对比,否定掉他们所有的努力。
对父母来说,也许是随口一说,可对孩子来说伤害的却是自尊。
儿童心理学家曾表示:
每一个孩子都很在意自己在他人眼里,是个什么样的人,都是通过自尊是否被满足而获得自我评价。
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显示,在小学及以下的阶段,孩子的自尊心很脆弱,很容易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在中学阶段,孩子才会慢慢学会客观分析和评价自己。
所以我们要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正确地保护孩子的自尊心,保证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
心理专家杜布森博士说:让孩子失去自尊心的方式有千百种,但要替孩子重建自尊,却是一个缓慢而困难的过程。
因此,在过年的时候,不要拿孩子和别人家孩子对比:
也许我们的孩子成绩没别人的好,可我们的孩子更有爱心;
也许我们的孩子才艺没有别人的多,可我们的孩子更懂得体谅我们。
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我们不仅不能拿孩子和别人家孩子对比,更要面对他人的对比,勇敢说NO。
04
不在亲戚面前责备孩子
微博上一名网友,分享过自己被妈妈当众教育的情况,让他如今都不能释怀。
小时候,有次自己在看电视,没留意到家里来了客人,妈妈大声骂给亲戚听:“怎么不懂叫人?我都怎么教你的?瞧你这样儿。”
有次自己感冒嗓子哑了,家里来人了,可问好的声音沙哑,听不清楚。妈妈又开始人前教子:“大声点不会吗?那么小声干嘛?”
有很多父母,为了显示自己父母的权威,会故意在人前教子。
知乎上曾有一个热门话题:
毁掉一个孩子只需7步,而最厉害的一步就是当众教育孩子,让孩子出丑。
赫伯特.斯宾塞在《斯宾塞的快乐教育全书》中提到过:
如果当众出孩子的丑,当着外人损他、贬他,让他无地自容。从心理学角度讲,这样做能使一个人产生惧怕社会的心理,产生自惭形秽的念头,很难立足于社会。
而我们真正应该做的是提前预见问题,和孩子做好约定,比如:不能乱翻别人家东西;不能说脏话;不能用手抓东西吃;长辈还未动筷子,就不能先动等。
倘若孩子做得不当,我们可以叫孩子做另外一件事,来分散孩子的注意力,之后等回家后,再告诉孩子应该如何做。
05
不和亲戚一起嘲弄孩子
知乎上曾有一个问答:在别人嘲弄你的时候,父母也加入是什么感觉?
一名网友的回答令人心疼,她说:每次别人嘲弄我的时候,父母也会加入,那时我感觉自己是孤立无援的,对父母很失望。如今的自己很自卑,每次想到父母,心就会莫名的痛。
记得小时候有次过年,舅舅说,给我拜年就给你们红包,然后我们都给舅舅拜年拿到了红包。
只有表妹小婷一个人站在旁边没有拜年,此时,有人说:“小婷胆子真小,以后这样可不行。”
小姨看到表妹不争气的模样,说道:“别扭扭捏捏,拜个年,这么简单的事,有什么好害羞的。”
小姨说完,亲戚又七嘴八舌开始嘲弄表妹,一旁的表妹,用手扣着指甲,像个做错的孩子一样,害怕地低着头。
心理学中有个说法叫“嘲弄型育儿”也就是说,父母不分场合,不顾孩子的感受,总当众嘲笑孩子。这样的孩子,不但比别人更自卑,而且会因为在众人面前受挫,而回避社交、产生社交焦虑,从而更容易变得郁郁寡欢、抑郁。
那些被父母当众嘲弄的孩子,他们只会一味地否定自己,觉得自己比他人差,自己不够好,变得越来越自卑,最终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周国平曾说:和孩子相处,最重要的原则是尊重孩子。从根本上说,这就是要把孩子看作一个灵魂,亦即一个有自己独立人格的个体。
而这才是我们对孩子真正应该做的。
过年,本是一个让人愉悦的日子,孩子一年到头的期盼,一年到头最放松的日子。然而很多的孩子,却因为父母不当的方式惧怕过年。
著名教育家尹建莉曾说:
父母之爱都深如大海,但有质量差别。决定质量高低的,不是父母的学历、收入、地位等,而是对孩子的理解程度和对细节的处理水平。
虽然每一对父母都很爱孩子,可是这些爱,却只会对孩子造成伤害。而作为父母,我们能给孩子真正的爱,应该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