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春节,令全国乃至全世界华人瞩目的自然是央视频道春节联欢晚会。在春节前夕官方还没拍板最终的节目单时,网上的小伙伴们早已经开始“泄题”公布了一份预测提纲。不得不说,中国真是一个大国出人才、创新点子层出不穷的国家。
好家伙!这是要炖一锅爆梗集锦佛跳墙么?
更有热心网友在后面续煮了一段时事大杂烩,被评论笑称:是要养蛊吗?真令小编深深折服。
尤其是街道办大妈式的催生语气,不用见其人,不用闻其声,光短短几个字,血压都上来了。同时脑中有了画面,春晚时和爸妈一起围坐在电视机前,听着那句夹着年(土)味儿,并故意拉长声调的“一~起~过~大~年~”,尴尬得脚底下抠出了一幅清明上河图。
央视频道的春晚节目,历来都以“紧扣民生热点,记录时代发展步伐“的特点,安排一些当年民生热议事件为节目主题,这也是观众习以为常的现象。而近年来,春晚的语言类节目开启了“先搞笑后温馨”的模式,如果大家仔细回忆一下的话,就会发现这个特点,刚开始还是正常的搞笑、幽默和讽刺,但到了结尾,气氛突然凝重,演员们开始有感情地抒发情怀,感慨人生,甚至还有人泪流满面,也正因如此,春晚节目常常被人诟病为“煽情”。
往前追溯一下,大概是从年冯巩的一个小品《小棉袄》开始,这个小品讲的是男朋友来家见父母闹出乌龙的故事,整个表演过程中,冯巩、张小斐、高晓攀等谐星的搞笑功夫和大国创新的专业演技让观众看的津津有味,然而到节目 ,“父女俩“先是来了个互诉衷肠,紧接着相拥而泣,看着几个搞笑明星在那里大秀温情,很多人表示略显尴尬、不太适应……
讲这些并不是说一场晚会中不能有这种温情催泪弹,若说感动和震感,今年我们收获了太多,防疫一线的坚守、暴雨中的举国援助、奥运健儿的奋勇争先、《 》的忠魂震撼……无论翻出哪篇,都能让人瞬间破防。
我们同样清楚,震撼人心的人格力量对一个民族的未来和社会良性的发展起着多么重要的作用。
然而究其本质,我们到底是为了什么去看相声小品?难道是为了获取 时刻的感动,让自己洒泪几滴才看的吗?显然不是,它们是一种幽默的艺术,是一种把观众逗笑的手段,一旦无法让观众笑,那一部作品就是失败的。失败的东西多了,春晚也必然“不招人待见”。
不过今年春晚,我们的节目确实充满了正能量,像今年沈腾马丽的小品正是我们需要的好看的语言类节目,真正做到了好看又好笑,才是一个大国创新的精神,对观众来说这就足够温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