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从2018年的20部问题综艺,我

文丨沐渔

在即将过去的年里,影视综艺这一年来的成果可谓十分惨淡,大投入不断真正的爆款却难产,一个个被寄予厚望的作品最终都湮没在了如潮的信息流中。

大环境不景气、小状况亦是不断,延播、换档、下架成为行业常态,真人秀降温、音乐类疲软、语言类接连下架、亲子类播出无望,对于年而言,整个综艺市场都正面临冷锋过境。

选秀、亲子、脱口秀重点整治,殃及范围甚广

一直以来,延播、下架等现象在业内由来已久,对于审核不达标的内容采取处理措施再正常不过。然而,年却绝对称得上是近年来坎坷最多的一年,据笔者统计,“非正常爽约”的综艺就有不下20余档,其中配合重大节日晚会、重大社会事件的编排调整属于正常情况,暂未计入其中。

纵观这些年中的“问题”综艺,不仅真人秀、选秀、亲子、脱口秀等“高危”类型频频遭遇“事故”,就连人文、慢综艺、博物馆探索等节目也未能安全着陆。

年第一个出现“变故”的综艺要数《演员的诞生》,1月20日该节目总决赛收官,但当晚按照比赛流程应播出12进6的半决赛。据网传,其半决赛无缘播出的原因是由于该节目只获批了12期,而提交增加期数的申请未获总局批准。

随后《恶毒梁欢秀》《奇葩大会》接连下架,《极限挑战4》《小镇故事》也出现上线档期延后的问题,好不容易到了暑期,就在各平台摩拳擦掌准备大战一场时,总局一则“关于做好暑期网络视听节目播出工作的通知”,为平台浇了一盆冷水,行业再次陷入人人自危的境遇,《中餐厅2》《中国好声音》《这就是歌唱·对唱季》《爸爸去哪儿6》《想想办法吧爸爸》《童话侠》《真相吧!花花万物》《周六夜现场》全部无一幸免。

而即便熬到了Q4市场也并不太平,10月聚焦故宫博物院的文创真人秀《上新了故宫》延播,11月爱奇艺国风文化唱演秀《国风美少年》同样延播,此外《Hi室友》《我的室友日记》第九期此前便因“技术原因”已连续延播两周,上周重新回归卫视怀抱的《锋味2》第二期亦宣布延播。

选秀重点打击,亲子难见天日,脱口秀成重灾区,其他各类受殃及范围甚广。而这些被迫“爽约”的综艺们,给出的理由也是如出一辙,“后期制作,编排调整,追求更优质的节目内容与视听体验”,寥寥数语又或者毫无征兆的背后,素人比例不足、未成年人出镜、嘉宾出场费比例过高、言语尺度过大等因素都能成为一档节目遭遇变故的重要原因。

细分、量化、永久下架,监管进一步收紧

年,行业大动作不断,相比往年的“限娱令”“限真令”“限童令”,今年总局对综艺节目的调控更加细分、量化、增强。其中,更加细分主要体现在对每一类节目的针对性政策;更加量化体现在对综艺制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体数据的明确规定;更加强化则是指总局对节目整改、传播、审查等方面的永久下架处理。

首先,对于偶像养成类节目,今年上半年虽迎来了《偶像练习生》《创造》两档选秀节目的火爆,但广电总局在随后的多次通知中都有提及此类节目。一次是在暑期档《关于做好暑期网络视听节目播出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指出:“对于偶像养成类节目、社会广泛参与选拔的歌唱才艺竞秀类节目,要坚决遏止节目过度娱乐化和宣扬拜金享乐、急功近利等错误倾向。”另一次是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文艺节目管理的通知》中要求:“坚决遏制追星炒星、泛娱乐化等不良倾向,严格控制偶像养成类节目。”

其次,对于亲子类节目,往年“限童令”仅限于上星综合频道,视频网站成了此类节目的保护伞,而从今年《爸爸去哪儿6》《想想办法吧爸爸》《童话侠》的折戟沉沙便能感受到总局对此类节目台网同标的严格管控。在9月颁发《未成年人节目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后,11月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文艺节目管理的通知》中则明确提及:“严格控制影视明星子女参与的综艺娱乐和真人秀节目。”

而后,关于嘉宾片酬的问题,一直以来虽早有风声但都雷声大雨点小,可从今年情况来看,这把悬着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确有要落下的意思,在关于影视作品的限薪令出台后不久,对综艺嘉宾片酬的详细规定也紧随其后,“各电视上星综合频道19:30-22:30播出的综艺节目要提前向总局报备嘉宾姓名、片酬、成本占比等信息,每个节目全部嘉宾总片酬不得超过节目总成本的40%,主要嘉宾片酬不得超过嘉宾总片酬的70%。”这一数据比例与影视行业基本一致。

除了这些针对具体节目、具体制作层面的严格规定,对于宏观节目把控总局也给出了一张永久下架的“红牌”处理。“所有受到总局整改、警告、停播处理的节目,一律不得以成片、剪辑、花絮等各种形式复播、重播或变相播出;受到总局警告的节目须立即退出黄金时段。”此外,之前一直网传的“台网同标”也在11月《关于进一步加强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文艺节目管理的通知》中得到明确落地:“广播与电视、上星频道与地面频道、网上与网下要坚持统筹管理、统一标准。”

从综艺市场整体情况来看,年总局对节目的调控进一步收紧,面对这样的行业现状,无论是卫视端还是网络端,内容生产者们如何更好的带着镣铐跳舞可谓是迫在眉睫。

换人、变赛制、改定义、更名,如何合理有效“避雷”?

对于内容生产方及平台而言,节目出现问题未能通过审核,纠正后能再上线已属“幸运”。网传,《中国好声音》第一期便是因为其中有一名参赛选手未满18岁,因此在第二期宣布延期时,也将第一期进行了重新剪辑上线;而《极限挑战4》《中餐厅2》的延播则被传是由于节目中的素人比例不足,节目后期也将重新剪辑增加素人出镜。

此时的制作方已经无暇顾及这一打破原本设计的二次加工是否会影响用户的观看体验,能够顺利播出及时止损已值得暗自庆幸。而除了根据审核要求进行合理的二次创作,在节目创作、宣传阶段做到合理的“避雷”也十分重要。

如当影视明星携未成年子女参加的亲子真人秀遭遇限制时,市面上关于成年明星与家人之间代际关系探讨的综艺便开始崭露头角,今年热播的《我家那小子》便是聚焦明星儿子与素人妈妈之间的亲子互动,而明年除了同一系列的《我家那闺女》,还有《女儿们的男朋友》《我女儿们的恋爱》《我家有女初长成》等同样展现代际生活观察的节目将陆续涌现。

此外,选秀类节目则在赛制设计、宣传口径、节目名称上下足了功夫。由于受到上半年偶像选秀节目中粉丝非法集资的负面影响,下半年多档选秀节目都放弃了实时投票这一“争议”环节,规避“追星炒星”。

同时,选秀节目在定位上也从选秀变身歌舞竞演。《下一站传奇》官方定义青春励志歌舞竞演秀;《国风美少年》官方定义国风文化唱演秀;《即刻电音》官方定义电子音乐制作人竞演秀,纷纷在议程设置上弱化节目的“泛娱乐化”标签。

笔者还注意到“改名”也是此类节目的一大求生技能。如《中国有嘻哈》改名《中国新说唱》,从“嘻哈”到“说唱”,有效的将节目调性从嘻哈文化这一舶来品到强调发扬中国本土文化。近日宣布定档的《偶像练习生》第二季也历经多次改名风波,从《年少有你》到《青春有你》,去掉“偶像”,通过字词之间的“偷梁换柱”来达到更好弘扬主旋律的精神。

结语

随着广电总局对内容监管政策的不断细分、量化、加强,在即将过去的年中人人自危,不少综艺节目面临延播、换档甚至下架的命运,但从目前市场情况来看,内容生产者们也正在从中不断摸索“避雷”方法论。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pz/1815.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