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生意人来说,最难受的莫过于一手操办起来的项目,开门红之后就没自己什么事了。近两年芒果台在选秀上的经历也差不多,《乘风破浪的姐姐》成团即解散,姐姐们各有各的小算盘,里面有好几位那是根本惹不起;《披荆斩棘的哥哥》费钱费力选了半天,最后囊括了17名成员的“滚烫唱演家族”名头还不如“披荆斩棘的后期”响亮。
为了摆脱眼下为人作嫁的命运,做综艺还是有两把刷子的芒果台又想出了新招,从已经建立起合作的这一大批哥哥里重新挑人、另起炉灶,推出了衍生综艺《大湾仔的夜》。
担任常驻嘉宾的陈小春、张智霖、谢天华、梁汉文、林晓峰都是清一色的香港人,彼此相熟,称兄道弟;拍摄地点选在距离香港不远的广州,主打温情、美食和音乐,再拉上展现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大旗,听上去是不是很带感?
然而,现实很骨感。说是《大湾仔的夜》,芒果台不过是换了组嘉宾,把《中餐厅》的策划方案照搬了一遍,也顺便给节目挖下了第一个坑。
芒果台自己的综艺IP用起来自然顺手,但《中餐厅》一边干活儿一边“救火”一边吵架撕X的套路在玩了五季之后,观众们早已毫无新鲜感,从第三季之后豆瓣评分连5分都达不到,莫非芒果台仍然觉得策划没毛病全怪观众不识货?
第二个坑,挖在餐厅的定位上。节目组为了从嘉宾和内容上双重拿捏住“情怀”这个《大湾仔的夜》最具卖点的元素,把餐厅的主题定成了“大排档”。
就算地域有南北,饮食习惯有差异,但提到大排档,相信大家的直观印象都是成片的小吃摊、廉价的塑料座椅、便宜好吃的食物、热闹嘈杂的气氛。五位“大湾仔”哥哥和本身就极具特色的香港大排档文化放在一起确实吸引人,但是《大湾仔的夜》首先是一档综艺节目,大排档的天然属性就决定了既不方便拍摄,也不方便控制人流和客人属性,最后节目呈现出来的其实还是《中餐厅》惯用的“私房菜”模式。
偏偏节目组还不服,非要把主题硬往“大排档”上扯,在形不似神更不似的现实下,索性直接“篡改”起了大排档的定义,明明街边采访片段里说的都是便宜好吃镬气,节目里非要通过嘉宾之口反复强调新鲜、真诚和家的温暖。理不够洗脑凑?芒果不愧是你。
而最终导致成片平淡如水的坑,是套路用老之后的按部就班和乏善可陈。
看过五季《中餐厅》和《忘不了餐厅》《完美的餐厅》《奇妙的食光》等一大堆同类型节目之后,观众已经把“餐厅综艺”里能剪出来的、能演出来的各种梗都看遍了,面对“大湾仔”之间相识几十年的关系,芒果台最擅长的“剪接”技术也没什么发挥余地。《大湾仔的夜》能做不过是又复刻了一遍哥哥们从无所适从到安排分工,从努力上手到齐心协力,从状况百出到最后跌跌撞撞完成试营业,最后收获食客们照本宣科的夸奖和批评。
五位哥哥确实辛苦,没接触过餐饮行业却要在两天内开起一家餐厅也确实不容易,尤其是担任大厨的谢天华忙碌到一头是汗,哥哥们的心意有看到。但想到后面每一期都要在那个宛如玻璃盒子的院子里,对着事先挑选出来的食客们假装开“大排档”,大家尬笑尬聊尬夸,见缝插针人为拔高主题,最后还要时不时上段才艺,心疼giegie的同时感受到的只能是下头。
从节目策划的角度来说,芒果台是有用心的,至少听到了《披荆斩棘的哥哥》的观众们的呼声,为“大湾仔”拍了衍生综艺还安排了上星播出;但又没完全用心,表面看起来是定制综艺,但节目组并不想结合哥哥们的人设和特长,在创新的基础上寻找合适的突破点和话题点,而是选择了照搬芒果IP的easy模式,还搬了一个日薄西山的IP。
现在影视综质量的全面下滑,基本都是因为“做了,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不想好好做或者不能好好做,但是想赚钱”。然而观众已经越来越不好蒙,披着《中餐厅》的壳子,广告数量和硬度堪比《向往的生活》,靠对五位哥哥的情怀撑起的《大湾仔的夜》恐怕走不通《浪姐》《披哥》之后的衍生商业模式,想要赚更多钱还得继续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