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天性3个步骤,搭建你的心智模型,

文/龙草(今天是#爱读书#第篇,全文字,阅读时长7分钟。)

前几天,#刘昊然考编成功#登上热搜。

在遭受疫情突袭的年,很多人还没缓过劲,但我们的昊然弟弟居然不声不响地整出那么多大动作:

拍了四部电影,平原上的摩西,我和我的家乡,一点就到家,。票房收获3亿元。6月份从中央戏剧学院刚毕业,9月份就考上中国煤矿文工团的事业编。

这让不少粉丝对昊然弟弟刮目相看,留言:“教教我”,建议他赶紧开设高效学习、智力训练、话剧表演、时间管理等系列课程。

参加过公考的人都知道,要考上国家顶级事业单位可没那么容易。

考试共有三轮,能连闯三关,所学知识必须要非常非常非常扎实才行。

于是,有的人就困惑了,为什么我专心致志努力学还赶不上别人?为什么人家学的内容那么多,还能学得又快又好,学过的东西都能运用自如?

《认知天性》一书对这个问题专门进行了探讨,并根据脑神经科学研究成果,推导出一套最有利于大脑的简单学习法则。

这本书的作者亨利·罗迪格和马克·麦克丹尼尔,是美国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他们用半个世纪研究记忆机制,又用10年时间与教育心理学相结合,将实验研究发现推广至课堂,最后联合小说家彼得·布朗,写成了这本面向大众介绍学习科学原理的书。

书中的核心理念,是要你通过掌握认知规律,让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在脑子里随时待命,当以后遇到问题时,思路清晰,并抓住解决问题的机会。

我仔细阅读完《认知天性》这本书,其中有三个内容,让我很是受益。一是关于学习认知的两个基本概念;二是3个关键学习步骤;三是学习的3个重要方法。

樊登在推荐序中评价道:《认知天性》颠覆了我过去对学习的认知,它教给我们一个简单的道理——如何有效学习。

01

关于学习认知的两个基本概念:元认知和心智模型。

第一个概念:元认知。

我们对知识掌握情况的理解,被心理学家称作元认知。

中国有句俗话,叫:半壶水响叮咚。

寓意指对自己所学所知没有自知之明,自以为懂得多,喜欢表现和卖弄。

而元认知,就是解决这个有关“学习认知问题”的。心理学家指出,认清元认知,就能认清自己知识掌握的情况。

缺乏元认知的人,则会由于自己的无知,做出错误的判断,从而导致错误的决定。

美国有一项带反讽意味的“达尔文奖”,专门评选一些“以愚蠢方式毁灭自我”的死者。其中有一位获奖者是多伦多的一名律师。

这名律师为了向来人展示办公楼玻璃的强度,用肩膀猛撞玻璃,结果用力过猛,玻璃碎裂,他随着惯性冲出玻璃墙,掉下22层高楼,不幸身亡。

很显然,律师自以为对玻璃的强度很了解,所以才做出了这样的行为。

人们在学习中很容易受到感知错觉、认知偏见、记忆扭曲等方面的影响,对判断力形成误导。

因此,开启你的元认知,对自身思维进行审视,就能准确判断自己知道什么和不知道什么,这对于决策至关紧要。

第二个概念:心智模型。

心智模型,是指被牢牢记住并熟练应用的技能或知识结构。可以把它看作大脑里的一款“应用程序”,它可以被调整,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发挥作用。

我们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心智模型,用以指导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解决家庭、职场以及人际关系中各种各样的问题。

从认知规律的角度理解,一个人要想在学习上不断精进,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离不开这两个基本的概念。

我们对待学习,既要有态度:学着认清自身,清楚自己学习中的薄弱之处,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方向,防止自以为知、错误决定;

又要有目标:通过学习,掌握底层知识结构,使彼此相关的理论或技能融合为一个有意义的整体,搭建起适合自己的心智模型,来获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创造新事物的能力。

02

学习的3个关键步骤。

《认知天性》作者从大脑记忆的实验研究中,得出学习有三个关键步骤:

编码:脑神经把感官感知到的东西转化为有意义的心理表征,形成短期工作记忆,也被称为记忆线索。巩固:大脑会辨识并稳定记忆线索,赋予其含义,把它们与过去的经验以及长期记忆中已经存储下来的其他知识联系起来。检索:大脑通过思考、回忆,反复把所学的新知、旧知以及不同种类的线索联系起来,不断充实、完善和更新形成知识体系,让自己今后回忆起这些知识能够游刃有余,并且能够做到学以致用。

罗迪格教授做了很多实验论证,发现巩固和检索两个步骤做得好的人,学习知识通常很扎实,而且运用起来也非常灵活自如。

我们从刘昊然的学习轨迹中,其实也能够看到这一点。

刘昊然从小就对学什么都感兴趣,除了文化成绩,他还喜欢数独,会玩所有棋牌类游戏,会口琴、萨克斯、钢琴、舞蹈。

初中到北京舞蹈学院附中上学,6年的坚持努力,使他初期所学的东西一直没丢,继续在他的大脑中加深巩固,形成长期记忆存储下来。

大学就读于中央戏剧学院,又是5年的专业学习,同时加上不断地参演话剧、拍摄影视剧,以及综艺节目、舞台表演、唱歌、配音等各种实践,不断完善表演和艺术知识结构体系,搭建起自己独特的心智模型。

可见,罗马不是一天建成。一个人要成为专业领域的精英或顶流人才,都是少则十余年、多则数十年地坚持不懈、反复磨练而成。

就连本书作者罗迪格和麦克丹尼尔教授,他们也是做了50多年的实验研究,不断、反复经历大脑“编码-巩固-检索”的学习记忆过程,最终成为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

到这里也许你还是会疑问,我也同样经历这3个步骤,在一个领域多年,为什么还是学艺不精?为何读了那多书,还是“书到用时方恨少”呢?那就涉及到以下要讲的具体方法了。

03

学习的3个重要方法:生成、测试和反思。

万千智慧始于记忆。——埃斯库罗斯《被缚的普罗米修斯》在学习方法论之前,我们先要在思想上达成以下共识:一是要想学以致用,就必须记忆;二是要坚持不懈地学习并记忆,终生不怠,才有好的效果;三是学习本身是一项可以获得的技能,并不全靠天赋。

在此基础上,掌握这3个学习技巧,才具有真正的积极意义。

方法一:生成效应。

生成效应,也称自我生成效应,是指在学习过程中,人们对自己生成的信息的记忆效果,要好于单纯阅读所取得的记忆效果。

我隔壁家有个8岁小男孩,知道的成语上千个,超过了很多六年级学生的成语水平。

听他妈妈说,他很喜欢在手机上玩一款“看图猜成语”的游戏。一开始他有很多成语都猜不出来,常求助于爸爸妈妈。

但是,只要猜过的成语,他基本上都不会忘记。而且在今后看到同样的场景,也会联想到相关的一些成语,所以累积起来越学越多。

生成能力是可以通过不断训练得到提高的。

比如在学习英语词对、汉字组词造句,或者动手做一件事情时,只要自己主动尝试,去解答一道题目或解决一个问题,而不是坐等信息或解决方案出现,对学习的帮助就会更加明显。

方法二:测试训练。

《认知天性》强调,“填鸭式”学习、阅览学习的记忆时间很短,在知识灌入的过程中,加入测试,能引起人们主动检索学过的知识,从而巩固记忆。

安德鲁.索贝尔在华盛顿大学讲授国际政治经济学课程期间,曾经为了学生上课率低、学习效果不好而头痛。

后来他受到认知心理学的启发,在每个学期内穿插9次小测验,替代期中、期末两次大考,并把时间和内容提前告知学生。

结果发现,学生为了获得学分,不仅按时前来上课,而且在课堂上积极完成小测验。有的小测验内容设计有趣,学生们甚至讨论得热火朝天。一学期下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质量与之前都有天壤之别。

无数教育实践都证明,长时间进行单一内容的学习,会造成人的记忆疲劳、思维僵硬,效果不佳。

如果在学习过程中,采取穿插式、间隔式、多样化测试训练,从内容、时间和形式上进行组合练习,则会事半功倍。

方法三:反思。

反思:是指从记忆中检索知识或是早期的训练内容,把这些内容与新体验联系起来,借助观察和思考,预先演练下次可能采取的不同做法。

沈腾主演的电影《飞弛人生》中,主人公张弛曾经是赛车界的风云人物,因为地下飙车被禁赛五年,赞助商将他告得倾家荡产,只能在大排档卖炒饭度日。

但是在五年间,他每天晚上都会在脑海里把顶级比赛的巴音布鲁克赛道跑上几十遍。

对赛道的长度、弯道、坡度等每个细节,比赛中有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况,在大脑里反复检索、细化、演练……

五年后,当赛场上突发一系列事件、领航员无法上场的状况下,他仍然能独自开完整个赛道,成功完成了挑战。

油门、刹车、转弯、腾飞……他所有的动作,都已经成为条件反射。

这就是反思,它涉及数种认知活动,包括检索(回忆最近学到的知识)、细化(把新知和已知联系起来),演练(在心里、行动上演练一下,思考下次可以做哪些不同的事情)。

人们通过反思自己的经历,能够获得一种必不可少的知识,让知识内化变成条件反射,无论遇到何种紧急或复杂情况,都能灵活运用,解决问题。

结语

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大师的必要条件。——格拉德威尔《异类》

总之,学习是一件长期坚持、久久为功的事情。

当你有了清晰的元认知,在学习的编码、巩固、检索3个关键步骤中,不断用好生成、测试、反思3个方法,学过的知识就会像滚雪球般,汇集成庞大的知识结构体系,逐渐形成你独有的心智模型,随时为你所用,让你受益终生。

这就是《认知天性》一书,带给学习者的简单实用的科学法则。

希望每一个学习者都能从中受到启发,通过学习努力,实现自己的价值,

从年11月1日启动#爱读书#计划,第一阶段本书,搭建起关于阅读学习思考的底层知识结构体系。喜欢的朋友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pz/8092.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