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新闻客户端记者陆遥
4月5日晚,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家文物局联合摄制的《古韵新声·清明》精彩上演。节目单一经发布,细心的观众就发现了——来自浙江演艺集团浙江歌舞剧院的31位舞者参与了此次系列节目的演出,向全国观众分别演绎了《春夜喜雨》《游春》《拔河赋》等清明时节的传统文化,聚焦民风民俗,追溯清明节历史传承,展现着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底蕴。
当舞蹈演绎古画中的青山绿水,仿佛瞬间回到了千年前生机盎然的春日。
《春夜喜雨》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诗。诗人运用拟人手法,对春雨的描写细腻生动,绘声绘形。节目以舞蹈的形式,展现出江南女子独特的温婉和柔美气质,并将油纸伞的元素融入其中,在朦胧的春雨中绽放出一抹浓重的色彩。泸州油纸伞制作技艺是国内唯一完全保留着全手工制作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泸州分水油纸伞传统制作技艺被专家誉为“中国民间伞艺的活化石”。
梨花风起,如诗如梦。一把把彩色的油纸伞与曼妙的舞姿交相辉映,一个个画中人走进千年前的青绿山水。
由吴嘉雯领舞,浙江歌舞剧院15位女舞者表演的《春夜喜雨》表达了唐代著名诗人杜甫《春夜喜雨》的美妙意境——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好雨真是能懂得节气时令。一到春天,它就主动降临。随着春风悄悄潜入夜间,纷纷绵绵,滋润着万物,悄然无声。
你看,她们用柔美的肢体语言、细腻的情感,赞叹春雨是一场多么及时的雨。舞者们对春雨由衷的喜悦之情,充溢于肢体之间——
“知时节”舞出万物萌芽生长,正需要下雨呢。
“乃发生”舞出雨总伴随着风,滋润万物生发。
“潜入夜”舞出春雨悄然而来,令人格外惊喜。
“细无声”舞出蒙蒙春雨之喜,谦逊无求美德。
郊游赏春是古人在清明节的重要活动之一,由吴嘉雯、冷爽、徐心怡领舞,浙江歌舞剧院15位女舞者表演的《游春》再现了美人儿春天外出踏青的盛景——满眼都是香尘、芳草、画桥、风光、无限、美好。
浙歌舞者如画家般用青绿染着山水,用泥金描绘山脚,用赭石填染树干——
细细欣赏,美人儿倚山停水踏斜径,树木掩映,通过小桥,又是平坡,布篷游艇,容于其中。美人如花树,跳出明媚春光和游人在山水中纵情游乐的神态。各种花树点满山野,桃红柳绿,相映成趣。
拔河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唐代进士薛胜在《拔河赋》中描绘了唐代盛大的拔河活动:拔河比赛约数千人参加,场面声势浩大、宏伟壮观,不仅在场观众为之欢呼喝彩,连在长安城内的西域人士都为之震惊不已。
节目以舞蹈的形式,艺术化展现《拔河赋》中的盛大场面,并将中国鼓的元素融入其中,展现拔河时的力量感和节奏感。
由刘坤、李润领舞,浙江歌舞剧院16位男舞者表演的男子群舞《拔河赋》表达了清明节习俗之拔河比赛的主题——在时值春耕春种的清明时节举行拔河,具有祈求丰收的意味,历代帝王自然非常重视。
欣赏舞者表演的《拔河赋》方得知,那时的拔河形式大体和今天相同,只是今天拔河所用的绳子是单独一根,而古代所用绳子却“两头分系小索数百条”,所以古时拔河人数比现在多得多,场面更大、更热闹。
随着一声令下,双方迈开“大字步”,手紧握粗大的绳,青筋凸起,咬紧牙关,用尽力气把“红线”向自己方拉来,只见双方的舞者拼命地舞,可“红线”并不理睬,快到界线时却又调头回到原点。
在这样的传统节日里,浙歌的才子佳人们用自己精心编排的演出,带我们“穿越”到千年之前,共享古时清明时节的生活情趣。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