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后,戏剧人最想做什么丨世界戏剧日特别

每年的3月27日,全世界戏剧人都在共同庆祝“世界戏剧日”,但在今年,这个节日过得有点特别,戏剧人从未有这么长时间没有再走进剧场,也从未有如此长时间见不到观众,“暂停键”让戏剧人心生想念和期待。在这个特别的“假期”里,戏剧人们都在干什么?戏剧日这天新京报邀请戏剧人们分享自己在疫情期间的所做所想,虽然工作中止,但思考仍持续,他们也已经为重回剧场做好了准备。

戏剧人,节日快乐。

同题问答1、疫情发生后有做过哪些之前没尝试过的事?2、疫情对你的工作有哪些具体影响?3、为复工做了哪些准备?4、剧场如果可以全面复工,继续演出之后你最想干什么?5、疫情之后,你的创作会有什么变化?

注:排序不分先后,部分戏剧人只选择回答相关题目。

蓝天野(表演艺术家)

1、疫情发生,我能做的就是不添乱!坚持不外出,不接触,做得还算到位。待在家里也做了点事,通过图文对防控疫情表达了自已的感受,有的视频被罝放在公交车上。

2、我正在筹备新戏,请人在写剧本,现在不能见面讨论剧本,好在还不是列入日程的戏,不急,影响不算大。

3、剧院今年演出计划中,有我导演的一个戏,还有一个我参演的戏,都在下半年。如果八月之前疫情好转,能开始排戏就没影响,现在难预料。

4、剧院能恢复排练和演出,就是要准备上述我要导和演的戏,能再和观众见面,大家都高兴!

5、我最主要是和剧作家谈新剧本,这是准备明年演的戏!如果八月份能恢复排练演出,我今年的两个戏就不会改变,也希望今年把新剧本定稿。

万方(剧作家)

2、疫情带来的不安、恐慌、无力感都对写作有影响,但反过来也迫使我正视许多以往所难以看到的问题,对身处的世界和人有了更深的思考。

5、变化肯定会有,但不在于一时一事,而是一种咀嚼、反刍、吸收的过程,结果会在今后的写作中慢慢显现。

冯远征(北京人艺演员队队长、导演、演员)

1、首先是尝试了网上开会。之前我们演员队在支部管理方面就一直想尝试,这次实现了。在疫情发生后我们开了两次支委会,一次支部会,党员都能在线上参加,这是新的尝试。同时,我们还给演员学员班开了网课,让濮存昕老师做讲座,对学员们来说,让大家又有了见面的感觉。此外,我们在尝试线上的青年演员剧本朗读,大家报名特别踊跃,通过线上排练,我们现在有同时三个剧组在进行工作。

2、对演出有影响,我本来正在演出的《全家福》中断了,对我们剧院后面的演出也有一定影响。我个人外出的工作,比如给学生上课的工作停滞了。

3、主要是在家看剧本。我以前演过的戏,后面要再演的戏,都会再看看剧本,比如《知己》。还有目前也在看新的剧本,有两位作家写的新剧目我也正在看。

4、我最想走进剧场,走到舞台上去演出。目前《全家福》不能演了,之后如果有我的戏,希望能够继续演。如果没有安排,我就最想去学员班给大家上课、做训练。还有最想做的事是见到大家,见到演员和人艺所有的工作人员。

5、肯定有变化,这段时间在家让我更有规律地生活,重拾了做饭、理发这些技能,更有了时间去思考。这会让我以后的创作静下来、放慢脚步,不会再急着做很多事情,更从容地去创作。接下来希望工作能回归正常,我会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做事。

梁丹妮(北京人艺演员)

1、这段时间因为疫情我录制了北京电视台、剧院、诗协等组织的视频朗诵还有其他形式的抗疫节目,以至于家里的一面墙都成了固定的录影背景,希望我们能通过声音和视频尽一份心。还有就是疫情让我们回归家庭生活,这么多年因为工作的关系,我和远征都没一起在家待这么久,在家做饭吃饭。远征在家里还给我理发、做鞋,以前没有这些时间,这些都是这次疫情带来的一些尝试。

这段时间经历最大的事情是母亲在广州去世了,因为是疫情期间,我从北京去广州会有很多困难,所以没能回去见老人最后一面,对亲人来说是很心痛的。

2、肯定是演出,因为疫情期间正值我们《全家福》的演出。这个戏历经十五年经久不衰,每次演出都特别受欢迎,我也塑造这个人物15年了。但这次演出正好经历了疫情前后时间,从看见台下一片口罩到后来停演,从那以后到现在我们再也没有进入到剧院的后台。

3、首先是锻炼自己的体能,我每天要在家练功,还会把之前演出过的剧本再看看,会和远征一起把戏当中的处理重新研究。同时会参考好多国外的片子,通过看别人的表演也能对自己有帮助。最近远征在网上给学员授课,我会去听,结束后也跟一些年轻演员交流,这些都是为以后的工作做准备。还在准备写书,一点一点去写,在家还会学学写字,丰富自己,因为演员的修养是无止境的。

4、参加剧院的排练和演出,把下半年的演出都演好,这是我最期待的、最想做的事。

5、我会重新梳理自己的角色去不断提高。因为热爱舞台热爱事业,我会尽最大的努力去演好每场演出,全力以赴,让自己饰演的不管是大的角色还是小的角色都绽放光彩。经过疫情,我总觉得人的一辈子很不容易,有健康的身体,有相爱的人,有喜欢的事业,是非常幸福的,要珍惜。

胡开奇(戏剧翻译家)

1、首次尝试翻译与卡夫卡齐名的捷克大作家恰佩克的剧作《白色大瘟疫》,感佩这位捷克作家深刻的洞察力与人道精神。

2、原定3月下旬赴京投入由马丁·麦克多纳编剧,我担任译剧和文学顾问的鼓楼西剧场年度大戏《断手斯城》排练,以及由纳斯·卢戈斯编剧,我担任译剧和文学顾问的《玩偶之家-下集》排练,由于疫情,均已推迟。

3、复工后,首先推动以上两部制作的舞台首演,同时还有马丁·麦克多纳的《黑猫托米》(《伊尼西莫岛的中尉》)、马勃的《亲密》和哈罗尔的《黑鸟》都将推动制作,我已完成的译作,麦克多纳《伊尼西曼岛的瘸子》今年底也计划在北京首演。

4、计划早日完成汤姆·斯托帕的《乌托邦彼岸》三部曲版的译作。作者委托我翻译的这部约9个小时的史诗剧被拖延了两年,作者一直期望它能早日呈现于中国舞台。

5、翻译戏剧对中国戏剧的现代进程具有重要意义。借用一句格言:理论是灰色的,而舞台剧作长青!这些年所追求的西方当代经典文本在中国舞台上的呈现,正在各个剧场成长、成熟。英国当代名剧译作是我下个阶段的重点,将要出版麦克多纳戏剧集上下两册(10部剧作)、卡瑞尔·邱吉尔戏剧集、哈罗尔戏剧集、英国当代直面戏剧名作选(下)以及美国的马梅特戏剧选等,希望这些作品能为中国戏剧舞台的现代精神增光添彩。

唐烨(北京人艺导演)

1、疫情发生后,我在网络上用线上的方式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p/9191.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