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长候场后,久违了,演出就要开始丨睡前分

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http://www.wzqsyl.com/m/

3月11日至7月8日,上海线下演出因疫情暂停了天。对许多人来说,这是一次漫长的候场。

12:17

7月8日晚,部分剧场大幕重启。记者在上海文化广场、上海大剧院、上海音乐厅三个位于上海演艺大世界的剧场,于舞台侧幕、化妆间、观众席间,记录了演出前20几小时内发生的故事。

时间一分一秒流逝,空气里能嗅到一丝紧张的气息,一切既寻常又不寻常。演员们从自我向角色转变,剧场工作者再三确认一道道防疫屏障,每一件乐器都被调好了音,每一盏灯都在等待亮起。

久违了,演出就要开始。

侧幕,上海芭蕾舞团的演员们在候场摄影:董天晔

停演的每一天,都在为这一刻做准备

7月7日下午5:00,大幕重启前26小时。

持24小时核酸阴性报告从演职人员通道进入上海文化广场,芭蕾舞剧《茶花女》正在联排。排练刚开始5分钟,上海芭蕾舞团团长辛丽丽就对着话筒喊:“停!”——一把椅子的位置不对。

她从观众席走上舞台,和舞美工作人员拿着软尺登台量了量,重新挪动桌椅位置,音乐复又响起。这部戏上次演出是半年前,但一桌一椅的角度、一束背景光的强弱、一位群舞演员舞步的轻重……每个细节都逃不过她的眼睛: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演出开始前,上海芭蕾舞团团长辛丽丽指导演员摄影:董天晔

排练开始前,辛丽丽给《茶花女》编导、前英国国家芭蕾舞团艺术总监德里克·迪恩打了一个电话。迪恩说:“真的能上台了吗?太好了!”

“真的!”嘴上虽这么说,但辛丽丽内心并不笃定。她跟上海文化广场总经理张洁约好,每隔几个小时,就要向彼此“报平安”。

台上,扮演《茶花女》男主角阿尔芒的是上海芭蕾舞团首席明星吴虎生。小仲马笔下的阿尔芒风流倜傥,但眼前这位阿尔芒的发型,竟然是上海芭蕾舞团食堂阿姨的手艺。“封控的时候被阿姨剪坏了,后来去理发店也没拯救过来,从此一蹶不振。”吴虎生笑了,“演完这两场,我一定好好理个发。”

今年是吴虎生的本命年,这位经验丰富的芭蕾老将,一周前在训练中脚趾受伤,一度担心自己能否登台。“其实还是有点紧张,毕竟很长时间没登台了,怕自己一下适应不了。我们一直没有放弃,从没停止过练功、排练。过去一百多天,我们每一天都在为这一刻做准备。”

剧场外,上海文化广场党支部书记陆以威擦擦汗水,继续和同事们一起演练迎接观众入场的动线。剧场及外广场公共区域约5万平方米的空间,已全面消杀,包括平方米的通风管道。复演后,非演出日一天两次消杀,演出日每两小时一次消杀。每周,台空调设备、个通风口,都会进行一次全面消杀。

上海文化广场服务主管姜东坡正和同事们一起演练观众入场摄影:董天晔

“过去一百多天里,我们没有一天停止过节目策划和疫情防控工作。在大幕重启这一刻,作为剧场人,有兴奋,有感动,但更多是感到重任在肩。希望通过严格、精细的防控措施,为每一位进入剧场的观众,创造更安全的环境。”陆以威说。

7月8日、9日两场《茶花女》,在50%上座率“限流”下,全场统一80元公益票价。7月1日开票后5分钟,票就被抢完了。有人跟辛丽丽开玩笑,“比抢菜还难”。“80元当然是亏损的,但一站上舞台,我们就会以最好的状态迎接观众。”

《茶花女》这样的大戏,要在大幕重启第一时间上演,并非易事。自9岁开始练芭蕾,到今年之前,辛丽丽的人生里从未经历过连续一个月不进排练厅的。居家练功,在狭小的空间里训练,总是难以施展。演员们不在一起排练,也会一点点丢掉默契。

因此,早在5月3日,辛丽丽就毅然带着包括吴虎生在内的7人“突击队”从各自家中回到位于上海国际舞蹈中心一号楼的上海芭蕾舞团,实行驻团闭环管理。他们睡在沙发、行军床上,克服生活的不便和食物的短缺,只为“好好练功”。6月1日起,更多演员陆续回到排练厅,一周工作六天。排练日程板上,五个排练厅同时启用,一个舞段接着一个舞段,从早到晚不停歇。

辛丽丽指导上海芭蕾舞团的演员们在舞台上进行每天的基训摄影:董天晔

除了《茶花女》,上海芭蕾舞团这个七月还计划演出《天鹅湖》和《宝塔山》。先演《茶花女》,后演《天鹅湖》也是有讲究的。辛丽丽解释:“《天鹅湖》是古典芭蕾,技巧上更难。告别了那么久,不是拉开大幕就能跳的,演员的肌肉、韧带、心肺功能都需要恢复,得经历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可能还需要一个月的时间,才能恢复到最自如的状态。但毕竟,我们只用了一个月就走到现在,已经很了不起了。”

哪怕只有一个观众,演出也要继续

7月8日下午3:30,大幕重启前4小时。

有92年历史的上海音乐厅,座椅的蓝色被称为“海上蓝”。年修缮时,把“海上蓝”座椅曾被拆卸后运到日本专业座椅厂家进行原样修缮。如今,在50%上座率限制下,一半的座椅被间隔套上特别定制的蓝色椅套,椅套颜色略浅,肉眼看不见一丝褶皱。

“椅套是年定制的,这次拿出来提前清洗,隔座套上,每个边边角角都要拉得挺拔,这些细节可以让观众感到宾至如归。”上海音乐厅场务部主任李若思说,“礼宾服务团队也是剧场的一张‘名片’,他们在检票口、观众席直接和观众面对面。当我们今晚开启大门的时候,当第一位观众走进来的时候,当我们微笑着说‘您好,欢迎来到上海音乐厅’的时候,希望可以让他们感到安心,像回到了从前。”

李若思管理着上海音乐厅18位礼宾,当天全部到岗。暂别观众的一百多天,礼宾们的技能培训、参观讲解培训、艺术鉴赏培训从未间断。当观众回到音乐厅,问起音乐厅建筑、墙上的油画,当晚演出内容,他们会给出更快速准确的回答。“此外,如何提醒观众正确佩戴口罩,保持安全距离,如何处理突发状况,都要培训。”李若思说。

7月8日当天下午,部分观众进入上海音乐厅参观上海音乐厅提供

说起突发状况,上海民族乐团多媒体音乐现场《栀子花开了》排练第一天就遇上了:二胡独奏应怡婷住的小区被封控了,无法参演,只能临时换角。

代替她登台的,是去年刚从中央音乐学院毕业的董施栾。董施栾是“95后”,这是她第一次在演出中担任独奏,主奏第三篇章《离别》。《离别》一章在整部作品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董施栾希望用二胡抒情而温暖的音色,向观众传递走过阴霾,走向远方的心路历程。

“离别再久,终会重逢。”上海民族乐团团长罗小慈说。为保证演出安全,《栀子花开了》主奏乐器全都配备了AB两组演员,形成“双保险”。演出前一天在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z/9193.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