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梅路38号
——遵义电视台第一位记者/电视拓荒者/新闻守护人曾令书
碧水丹枫瘦影牵,朔风烈烈卷珠帘。秦川漭漭献祥瑞,汉水殷殷入夜阑。//酿米酒,煮汤圆。飘飘白雪庆新年。匆匆辛丑匆匆过,祝健壬寅大作添。
鹧鸪天壬寅贺新/云月影
一元初始,万象更新。金牛辞旧岁,瑞虎贺新春。裁云作锦写诗画,煮海传杯祝寿康。
敬重乡贤,敬重前贤,乃承续文化、承传文明之本。遵义电视台越卌三载有余,谨借其第一位记者、电视拓荒者、新闻守护人,曾令书君之《红梅路38号》,敬表对遵义电视人、文化前辈、文化开拓者,衷心的感谢,由衷的敬仰!
曾令书:年2月生,中共党员。曾就读学习于桐梓、贵阳、北京等地,22岁参加工作。从事电视工程技术8年、电视新闻工作30年。历任遵义电视台新闻部、专题部、文艺部、社教部、外宣部、遵义市电视艺术家协会等部门负责人记者、编导。
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遵义历史文化研究会会员,遵义长征学会会员。年8月,创办“遵义市集贤文化传播中心”工作室。数十部/集电视专题片、音乐片,在央视、省级卫视,或地方台播出、获奖。含诗歌、散文、随笔、赋等,多篇文章在地方各类书刋、报纸等,刊发,遵义市图书馆“个人电视文艺作品”设其专柜。
庆幸在红梅路38号度过18年的人生,盖因我喜欢红梅迎雪吐艳,凌寒飘香的品格。那是年~年的岁月,从实习生、借调人员,到正式员工。从下地种菜、上山值班,到扛机摄像、执笔著文。从热血青年、过“而立”、奔“不惑”,一路走过的青春岁月。
红梅路38号,是原遵义地区电视台的职工宿舍区,有人称它“记者小院”。这里,最初只是一个城市电视转播台的处所。年及其以后,遵义收看的电视是由隶属邮电部下辖的“微波站”转发,再经遵义地区电视台、娄山关转播台传送到千家万户的。
据老同志们说,转播之初,遵义市只有地委书记主传谟家,有一台九英寸黑白电视机。几年后,遵义市满大街都有专门提供有偿收视服务的。在很长一段时间,不少市民到红梅路38号看免费电视,便成了一道风景。坐无虚席,人声鼎沸,给平时静寂的小院增添了热闹气氛。
40多年前,这里还没有纳入城市的门牌序号,只是仅有两栋红砖楼房的僻壤之地。工作任务就是转播中央电视台和贵州电视台节目。直到年4月16日,遵义才诞生了第一条电视新闻,才开始有自办节目。
因为是之初,是第一,作为拓荒人的我,总情不自禁地给别人讲它的故事。第一条新闻的产生地是遵义铁合金厂,内容是“遵义地区外语翻译协会成立”。成立会上,到会的最高领导是原地委副书记王恒富,到场的电视记者有3位。
因没有做电视的经验,一条新闻稿的撰写由3人共同完成,后期配音也先后请了三个播音员。这条新闻于协会成立当天播出,且是首播的唯一内容。
次日晨,山上电视台办公室响起清脆的电话铃声,那一头正是王恒富书记,他首先对遵义自办电视节目表示祝贺,紧随是指示:要求遵义电视台自办节目从是日起开始,哪怕一周一次,一次一条新闻,由少增多,逐步走向正规。
我有幸成为第一条新闻、第一部专题片、第一条广告片的主创人员。年金秋时节,艺术大师刘海粟偕夫人夏伊乔,热情莅临遵义,挥毫着墨涂彩,创作了"遵义会议会址”、“娄山关”两幅雄浑大气的油画。
我跟随一周,见证并记录了大师的绘画风采。之后,撰稿编辑电视专题片《海老在遵义》播出、并寄奉上海定居的海老。随后,海老赐赠墨宝“拓荒者其乐无穷”,夫人夏伊乔以一幅墨竹赠予,对我所钟爱的电视事业给予赞扬和鼓励。
年,我们夫妇俩携女儿去北戴河疗养,专程去上海拜访海老。因海老去欧洲巡展后,还在香港令女处休养,未能亲见。得到海老兼职秘书其侄儿刘卓如的热情接待。
卓如先生是上海文史馆馆员、知名学者,因海老专职秘书袁志煌先生患白血病去逝,临时兼任。遗憾海老和卓如先生,先后于年、年驾鹤西去。一段与大师的交谊佳话就此划上句号。
年,我正当而立,电视拓荒,女儿诞生,双喜临门,胸中激荡着一股干事创业的激情。记得全国政协副主席、杨成武将军,因事来遵义,我跟随采访、记录,并一鼓作气编辑成电视专题片《将军在名城》。由时任地区行署秘书长,负责接待的黄先荣君,撰写专题片文本。
后来,这位著作等身、贵州省首席红色文化专家告诉我:他的文字与公众见面,就是从这部专题片开始的。
记得杨成武将军收到专题片光盘后,让秘书杨广利,给我写了一封信,同寄我向杨将军求赐的墨宝一幅,用全国政协的牛皮纸大信封挂号邮寄。
在红梅路38号那个临时搭建的编辑室里,夜深人静时,总有一个人挑灯夜战、忘我劳作。当同事惊讶、赞佩,被访者感激、认可,我总会忘记为别开生面、别出心裁、推敲斟酌的艰苦。
22岁参加工作,8年工程技术、30年记者人生,一个花甲倏忽而过。其中,在红梅路38号18年的工作、生活经历,可算一段不短的生命历程,始终没忘记履记者之责,尽个人之力,忠所做之事。
前不久,再看电视剧《花繁叶茂》,想起了一个珍藏了35年的土陶瓶,勾起了我对花茂乡不尽的回忆。那是在年去花茂采访,陶艺房老乡送我的那只土陶瓶。陶瓶经高温烧烤,窖变斑斓绚丽、美不胜收!
35年数次搬家,一直珍藏。而今花茂人的生活一如这支土陶瓶,多姿多彩、斑斓绚丽!花茂老乡说,我是最早给他们做电视报道的人,幸许是一种情缘,瓶如其人、人如其瓶,共同见证了花茂人的幸福美好生活。
谨以小诗《花繁叶茂》,祝贺《花繁叶茂》收视长虹!祝福花茂花繁叶茂、绚丽多姿,好日子红红火火!
花事三千诉陈绿,
繁荫万丛恋旧枝。
叶沃播土添新翠,
茂林惠风成传奇。
印像最深的是~年。年,是国际和平年,遵义青年刘国伟发起、主办,以和平为主题的全国摄影艺术展,由贵州团省委、省青年联合会冠名支持。经成都军区政治部共同把关,遴选出幅作品。刘国伟只身一人,于万家团圆的中秋节,到了老山前线,为将士们进行了为期20天的巡展,获得巨大成功。
总政为其授予“特殊战斗英雄”称号,并颁发纪念章。我知其事后,便向主管领导和宣传部门请示、汇报,取得同意后,为其制作专题片《生命、神圣、美》。
年,经历了两件难忘的事,一件是到珠江三角洲采访。遵义个娘子军南下广东,拉开了农村人口转移城市的序幕。
遵义派出劳务输出考察团,我有幸随团采访,见证并记录了“三百娘子军”的生活与工作。最后,编辑成专题片《走出深山》,在贵州卫视播出,引起强烈反响。同时,对由遵义人廖西文担任总经理的中国第一个证券公司,即深圳证券公司的成立盛况,以及贵州打入沿海,率先成立的黔海贸易公司,进行报道。其资料价值,在当时及现在都是珍贵的。
另一件是深圳出差,时逢全国六运会。在开幕式前一天,我独闯全运会新闻中心,说明采访意图,获得编外采访资格证。连续多天对遵义乃至贵州参赛选手进行报道。
主动如斯、执着如此的许多有意义的采访工作,在一次次磨砺中,在一片片赞扬声中,为我增添了许多生活的乐趣,为我增添了许多职业的自豪。
年8月,我创办了个人的电视文化工作室,即“遵义市集贤文化传播中心”。“集贤人文化以传播,集贤人以传播文化”是其宗旨。
在党的十六大“四个尊重”,即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大背景下,我争分夺秒的拼搏着,只想夺回失去的时间。
期间,拍摄制作了数十部电视专题片、音乐电视片,以及撰写了大量电视文学作品。有:记领袖肖像画第一人李琦《画上千秋》、《文化将军陈沂》、《洗衣王子/音乐家罗念一》、记作曲家杜兴成《在这片土地上》、《历史文化大观园/古城镇远》、《神州又一瀑布奇观/十丈洞》、记老红军王道金《百年人生路》、《茅台酒与中国外交》、《中国酒都》、《圣地辉煌》、航拍遵义《家园》、记著名诗人黎焕颐《寻根》、《遵义名宿/耕阳老人》、《石屋里的老人/周树心》、《寻踪觅古话遵义》、《酒林丰碑》、《神州佳酿》等专题片,先后在全国省、市电视台播出或获奖。
红梅路38号,一个令我终身难忘的地方。她是我走进单位,走向社会的第一个居所和工作地。也是我为之奋斗、开启心智、受益良多的处所。我深深怀念那里的清新空气,那里的鸟语花香,以及山中的各种野果、山菌,还有长满各种时蔬的菜园地。
往事峥嵘,匆匆记曰:
红梅路上撒芬芳,
人生之旅不相忘。
最慕清客枝头俏,
凌霜傲雪送暗香。
(来源:遵义市红花岗区作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