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学已与黄晓明无关,变成了网友的狂欢

白癜风可以用什么中药 http://pf.39.net/bdfyy/bdfjc/140813/4447698.html

“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

黄晓明不会想到,他当初在录制节目时脱口而出的一句话,竟然会演变成现在的“明学”——关于黄晓明言行举止的学问。

“明学”火了,但是发展到现在已经与黄晓明无甚关系,它从简单的槽点变成了网友的狂欢。这让人联想到去年活学活用六小龄童言辞的“六学”,对于“明学”和“六学”这样网络文化结出的“奇葩”,应对的方式只有加入狂欢,写段子玩梗或者是复读机式跟帖。

当你想要弄明白“奇葩”的奥妙之处,它们已经搭乘着网络流行文化的快车呼啸而去,只留下天空飘着六个字:认真你就输了。

最近网络文化出现一个大事件——“明学”。

这一看似高大上的名词,并不是关于厚书典籍的什么高深学问,而是关于黄晓明言行举止的学问。

引爆“明学”的是黄晓明在综艺节目《中餐厅》第三季中的表现,甚至可以说那条引线就是一句话。

在节目中,身为餐厅职员的杨紫手指受伤了,她说:“医院。”

而身为店长的医院,他说:“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你觉得没有用,我觉得才有用。”

咔嚓,这句话如同是扣动了网络文化敏感神经的扳机,再联系黄晓明在《中餐厅》里的其他表现,一发发装满槽点的子弹就击中了网友的心脏。

食材太多放不下,黄晓明说,“买,什么都可以买,冰箱也可以买。”结果他真的在可怜的经费之中抽出钱来买了两台冰箱。

王俊凯提醒说海鲜市场的东西八九点可能就会卖光,黄晓明说,“以防万一,我们还是九点出发吧。”

黄晓明随口说出的话都成了语录,

“听我的,都听我的”

“全部搞定,全部”

“你好倔强啊”……

种种节目素材经过无数表情包和鬼畜视频的洗礼,“明学”就这样诞生了。

甚至一些成语也因为“明学”有了新的语义,

比如“先见之明”,意为早日洞穿明学,方能走向成功。

“明辨是非”指的用“明学”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

黄晓明刚刚摆脱了早年时“闹太套”“增高鞋”“意味深长而又毫无意义的微笑”等黑点,摘掉了“教主”的帽子,现在他又成为霸道、偏执、没头脑的“明学”代言人。

有网友刻薄说,“没有了赵薇(《中餐厅》第一季担任店长)压制的黄晓明,就像没有了老婆压制的苏大强。”

而就在节目播出之前,黄晓明还是娱乐圈中有人缘、性格好、情商高的代表性人物,流传着不少他体贴温暖的佳话:

黄晓明工作室的女员工每年情人节都会收到他的玫瑰花;

过年时会给每个员工的父母送去一台洗脚机。

黄晓明参加过的第一季《中餐厅》还收到了不少称赞,身体45度前倾为顾客点菜,顾客离去时亲自陪到大门外目送对方离去,不远千里带着中国结、老干妈、小屏风来当做小礼物招揽顾客。

而短短的一两期节目中呈现出来的几件事和几句话,就将黄晓明苦心经营多年的形象打翻颠覆,甚至引发网络文化现象,这显得多少有些荒诞。

周星驰导演的《新喜剧之王》中,王宝强扮演的过气明星因为一条被吓到尿裤子的短视频而一夜翻红。

电影中的荒诞性正在现实中真实地上演着,黑红之间可能就隔着一条视频的距离。“现在大家已经习惯了断章取义,根据三五句话、三五个镜头去理解和解读整个事件。这些被单挑出来的三五句话勾起了大众本来就存在着的情绪,大家在这里找到了宣泄的出口。”

文化评论人韩皓月认为,“明学”中的黄晓明成为了大家不满情绪的投射对象。

有网友说自己的男朋友身上就有黄晓明的影子,“这种其实是一类男人,这一类男的都是或多或少的含有Hxm(黄晓明),只是百分比不一样。”

这让网友引申出了“含明量”的新概念——一个人的举止性格有多少黄晓明的成分。

家庭中、恋爱中、职场中,长辈、恋人、领导、同事、甲方都有可能让你遭遇“明学”难题。

网络大V猴姆在知乎上分析说,黄晓明的“烦人”烦得太具有代表性了,“你在家里、公司、出门能遇到的最烦人的三种货,都被他一个人打包了。”

对于“明学”,黄晓明本尊回应说,“我们做的就是娱乐行业,大家要是觉得开心,玩一玩就挺好的。”

采访记者说,“您心态挺好的呀”,黄晓明有些苦笑,“不好也不行啊”。

躺平任嘲,这是明星面对黑点的最佳姿势。

黄晓明甚至在微博上组织了送冰箱的抽奖活动,火眼金睛的网友虽然明知这是公关手段,还是乐得使用“明学”回应,“听我的,冰箱送我。”

韩皓月认为这是一个多赢的局面,“网友进行了调侃消费,黄晓明也不会产生真正的形象损失。”

韩皓月说,这就是一种网络狂欢。

“明星需要有与网民同乐的精神,就像当年杨幂通过自黑,成功跳出了网友给她下的套。如果明星将这个当成网络暴力,就会招来更多的批评和舆论压力,最后可能真的发展成网络暴力。而当你和网友站在一起嘲讽自己,网友立马就会觉得没意思了,就能四两拨千斤地化解掉压力。”“明学”风潮不得不让人联想到年末刮起的由六小龄童引发的“六学“风暴。

风暴的缘起是吴承恩纪念馆摆满六小龄童的画像和雕像,而暴风眼则是六小龄童年在《西游记》导演杨洁去世之际发布的悼念视频,他在悼念视频的结尾竟然植入了自己新片的推广宣传。

在网友的加工创造之下,产生了代表“六学”精神主旨的标准句式——

“惊闻……想起……中美合拍电影XX即将开机……文体两开花”。

其思想核心在于,世间万物皆可通过“六学”导向自我营销。

原本是德艺双馨的老艺术家,经典之作的诠释者,因为没能登上猴年春晚而被投以万吨同情,可是六小龄童再厚的“童年滤镜”也没能抵挡住网友的无情扒皮。

六小龄童将自己演绎的86版《西游记》视为正统,对周星驰主演的《大话西游》大加抨击,称孙悟空不可以谈恋爱,指责周星驰拿金箍棒的姿势吊儿郎当,而他自己则拍了西游记IP的雷剧,为西游题材的网游代言,被网友送上“西霸”的称号。

“戏说不是胡说,改编不是乱编”

“小朋友问我,孙悟空到底有几个女妖怪朋友?”

这些言论和梗六小龄童在无数的采访场合中谈起过,最终被网友剪辑在了一起形成鬼畜效果。

再加上网友精心P图制作的五本“六学”必修教材,言论、视频、图片,使得“六学”具有了体系性,再加上“文体两开花”的句式,“六学”成为网络黑话一般的接头暗号,引发病毒式传播。

甚至有网友发明了新成语“章口就莱”,还生造出了“六学”的英文单词“Sixology”。在韩皓月的理解中,六小龄童并不一定如同网友所认为的那样自私和自恋,可能只是长期面对媒体所形成的思维定势。

“这是他一直以来面对媒体的话语体系,只有这么表达他才能顺利完成采访,否则他可能就会失语了,不知怎么聊天了。”

在韩皓月看来,大众对于公众人物的期望形象是明星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大家希望公众人物的言行立场都能是朴素、真诚、真实的,可是由于明星本身和认知层面的局限,这之间就形成了一道鸿沟。所以明星越来越成为高危职业,可能几句话说不好就人设崩塌,谁也不知道哪句话能给自己加分,哪句话会减分。”

“六学”“明学”接连出现,是偶然还是必然?

这很可能不是随机事件,而是有着规律可循的。

不管“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还是“文体两开花”,这样从一句话就上升为网络流行文化的现象一直存在。

杨超越说的“我是全村的希望”,黄子韬说的“我不会这么轻易狗带”,还有蔡依林的“淋语”——“天了噜”“我惹”,再往前可以追溯到“李毅大帝”说出的“天亮了”,它们与“明学”“六学”之间都有着内在的相通性。

“网友追逐的热点始终是反权威的。”韩皓月分析说,“在网络出现之后,所有的话题都是下沉的,都是那种特别细碎的东西,不鼓励谈论严肃话题,比如像‘你妈喊你回家吃饭’都能成为全民皆知的网络流行语。”

而如果有谁想要树立权威形象,就会撞到大众心理的枪口上,网友会教育你怎样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而网友们却在这个过程中找到了权威感。

“明星们说出去的话成为独立的观点在外面飘着,任由网友去分析评说,已经不属于明星个人了。在网络出现之前,像‘天亮了’什么这种话永远得不到大面积传播,传统媒体有着自己的把关和筛选机制,而现在由网友自己决定。”

网友们挑战了权威,同时又把自己塑造成了另一种权威。然而独木难行,网友们只有集结成一定声势发出同一种声音,才能具有号召力。所以大家必须抓住最通俗易懂、简单直观的槽点或梗料,才能引发病毒式传播。

“只有网友在加入这个声音的潮流之后,才会觉得自己是有力量感的,通过声音的集结来彰显自己的话语权。”

可是你要对一个普通网友说什么“反权威”“话语权”,他很可能不会认同,他也许会不屑地一笑,丢下一句,“别多想,图个乐呵而已。”

在戏谑吐槽当道的网络流行文化中,好玩才是硬道理,认真你就输了。去年还轰轰烈烈的“六学”如今已经无人问津,那些“六学爱好者”现在已经成为“明学家”。

没看懂“六学”,赶不上“明学”,如果你仍旧一头雾水也不要着急,下一波风潮马上就要到了。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刘雨涵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hy/7052.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