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间的家》刚刚播完第六期,十二个乡村如约与观众见面。
随之而来的,还有不同维度的感慨:“相见恨晚,最治愈的还是景色”“看到乡村快速发展的影子,身为国人真的有被骄傲到”“好想我的家乡,那份藏匿心中的浓浓乡愁,一抹在村头,另一抹在心头”……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探索到“契合点”,在远方和家中找到“融合点”,将美丽乡村景观转变为能激发认同的文化内涵,变成观众尤其是青年群体追看热议的“潮流”。
同时段综艺收视率第1、+个全网热搜、美誉度94.46分的成绩,不仅让观众通过多元媒介抵达想象中“山水间的家”,节目在新模式和新表达中,不断刷新的传播数据,也带来更多主流传播价值、贡献融合传播经验、启发文旅传播思路。
有看点
同时段综艺收视率第1
节目俘获各年龄段受众
到底有多少人在收看《山水间的家》?除了网络上大量热情追综的网友晒图打卡之外,下面这组数据或许能更为直观地展现这档节目的吸引力。
自播出以来,《山水间的家》在央视综合频道首重播累计观众规模达1.54亿人次,观众总触达2.56亿人次;其中,第五期节目CTR全国网数据达0.74%,收视排名全国综艺类节目第1位,全网播放量近2亿次。
在互联网的传播环境下,再谈收视率的意义在哪?笔者认为这更能看到一档节目作为“文艺作品”的完整性,以及在线性时间上观众的心理选择。于《山水间的家》而言,除了数值上的高峰,节目在收视上整体较为平稳,意味着其完播率高,观众愿意沉浸其中看完每一集。
一方面,节目的融合创新让它差异化地在电视端占领“城池”。正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节目部副主任,《山水间的家》节目总制片人、总导演卢小波所说,“节目在拍摄手法上融合了美丽乡村人文、百姓生活和嘉宾真实体验的纪实纪录,观众既能看到纪录片里常用的航拍、时光流逝逐格拍摄的美景,又能多机位捕捉到嘉宾的一颦一笑。”
另一方面,有山有水还不够,《山水间的家》最大的特质是它踏实地走进了田间地头,探寻千百年来真正蕴含在乡土之间的“流量密码”。文化旅游高速发展的这些年,已经从“观光式旅游”变成了“体验式旅游”,这档节目之所以能够不断吸睛,正是它不断挖掘乡村内部蕴含的,一眼望下去之后,第二眼、第三眼观众想要望到的东西。
能够看到,节目播出以来渐入佳境,影响日增,这也表明《山水间的家》作为一档精品节目的经验之谈并非虚妄之言,正如它所呈现的山水景色一样,正在慢慢酝酿出它的滋味和底蕴。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节目网络及电视用户在年龄圈层和学历分布上都呈现出互补的特征。电视端收看主体是45岁以上的观众,而网络平台热议人群以Z世代和Y时代为主,分别占了49.5%和32.2%;与此同时,网络热议人群中大学以上学历用户达到了94.9%。
为什么这档节目能受到各个年龄圈层观众的喜爱?因为节目中有更多元的声音加入,为观众通过节目接受和主动传播乡村文化提供了更为时尚的视角。
总的来说,《山水间的家》以参与体验再现乡村也绝不仅仅是一种讨巧的过场,而是遵循乡村本身的叙事线索,为观众带来了强烈的沉浸体验。主持人分别带领两支“山水小分队”以“新村民”的身份融入当地村民,悉心打捞一个个生动鲜活的人与家的故事,这一路的追问、探访、体验和思考才是让收视率提升并保持的关键。
有价值
美誉度94.46分
央地资源联动搭建无缝传播矩阵
最新一期播后,据美兰德数据显示,11月9日至11月15日期间,《山水间的家》节目美誉度攀升至94.46分。
纵观整个播出周期,《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汇报》等主流平面媒体接连报道,央视新闻、央视一套、央视频、人民日报、人民日报评论、中国妇女、工人日报等超百家重点媒体助力传播节目亮点卡段。
节目第四、五、六期分别聚焦广西大寨村和四川兰沟村、河北安格庄村和陕西赤牛坬村、辽宁獐岛村和河北德胜村。播出期间,河北、陕西、四川等地方媒体积极跟进、追踪报道。以第五期为例,河北新闻网、陕西农村网等省级媒体发布节目预告;文化和旅游部联动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重点推介节目内容;陕西省政府和易县电视台等地方全媒体账号发布当期节目亮点。据清博舆情数据显示,11月5日到11月12日期间,地方媒体都发布超过百条相关信息,河北地区甚至达到条。
《山水间的家》相关信息发布地区
(11月5日-11月12日)
《山水间的家》相关网媒报道媒体分布
(11月5日-11月12日)
为什么不同层级媒体都这么积极报道?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视听传播系主任、教授/博导高贵武的观点道出缘由:“此次《山水间的家》打造了原创探访类节目新模式,这一场既有意思又有意义的‘乡村云旅行’,树立了广播电视内容创新的样本,也给更多的乡村带去了值得参考和借鉴的发展案例。”
宏观来说,它对大众有传播意义,全国乃至全世界的观众都有可能通过节目找到新的“旅游目的地”;微观来说,对于那些正处于乡村振兴实践中的村子,这些活生生的村子,也是未来美好生活可以借鉴的真实案例。
在第一期节目播出后,石堰坪村村支书李英向远在千里外的鲁家村村书记朱仁斌发起了视频通话。“鲁家村生态环境好,山山水水优美,集体经济壮大,旅游发展的好,都是我们村学习的榜样”“石堰坪村也是我向往的一个村,‘鸡罩捕鱼’‘糊仓’等民俗文化丰富,文物保护非常的好”视频中,他们发出邀请,希望两个村常来常往,互帮互助,能够结为“姊妹村”。
能够看到,《山水间的家》着力彰显主流价值底色,描绘不同乡村的图景,传承不同的文化根脉;进而节目用主流价值来引领观众,使之生发出中国之美的感叹,以及身为中国人的文化自豪感,从而从更广阔的地理标识上唤醒了大众对乡村振兴实践的认同。
《山水间的家》把来自不同地区、不同风格的乡村进行一次全新的时空架构和场景呈现,诗与远方的文化内涵和乡村振兴的文明气象也顿时生动起来——这才是节目能够收到中央主流媒体、各地方传播平台以及专家学者口碑点赞的原因所在。
够回味
+个全网热搜
多维转码“人”的故事让讨论更热烈
“想回家乡看看了。”播出至今,这一句评论成了大多数网友看《山水间的家》最真实的心声。随着节目的持续播出,越来越多观众加入到“在线追综”的队伍中,不管是出租车上,还是街边的小餐馆里,随处可见网友的晒图打卡,节目热度可见一斑。
被奉为“下饭神综”和“电子榨菜”的这档节目,到底靠什么能掀起一波又一波的全网热议?节目里的“乡村振兴”又展现了怎样的中国乡村?笔者认为,《山水间的家》其实是用纪实镜头把这个宏大主题巧妙地拆解成了一个又一个“家”的故事。
在节目总导演张家齐看来,“‘家’的故事归根结底也是人的故事,人的故事才是最生动、最具表现力的。”正因为对人的呈现与关照,记录人也治愈人的表达路径,才让节目在社交媒体上也能够不断活跃。
据微热点(微舆情)全网数据显示,在11月5日至11月12日期间,与《山水间的家》相关的全部信息中,提及频次最高的词语依次为“乡村”“村民”和“土豆”。关键词背后其实也是“人”,话题词#原来土豆也有祖孙三代#热烈讨论的是德胜村村民引进微型薯种植技术,把小土豆做成大产业的故事,这背后其实也是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