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定安
社戏本是专在社日之时演出的戏剧,最初是娱神敬神、酬神祈灵的内容和手段,后来逐渐成为神人共娱的传统节目,神圣性的戏剧展演逐步转变为世俗性的娱乐表演。社戏作为社日的重要节日文化,不仅具有程式性、模式化的特点,而且集中体现了社日活动的全民性和狂欢性。渣江春社的社戏就完整地呈现了这些特点。
渣江寿佛殿的对面建有戏台,工艺精湛,独具匠心。台上出马门上书“出身好”;进马门上书“结局高”。前柱对联:“嬉笑怒骂皆文章何须翻人物类撰;英雄儿女空色相即此是今古奇观”。前台后壁正中悬挂一匾,书写“大都如此”四个大字,苍劲有力,独成一体,很有气派。相传是马头山儒生凌麟用左手所写。如今,有人论事平平者,即曰:“渣江戏台上的匾一一大都如此!”戏台下面有空坪一块,供人们看戏和交易米、柴之用。戏台后面还建有一间“落剥亭”,乞丐安宿于此。亭旁有一口莲花塘,传说是风水宝地,塘里夜放莲花,被一乞婆看见,即跃于莲花中,葬身于塘内,后来乞婆之子点中状元,封妻荫子。
每年二月初七日夜,为给寿佛老爷暖寿,渣江的人们集中到寿佛殿坪里看打铁水,滚烫鲜红的铁水,打得火花四溅,等于现在的放焰火。到第二天正式开始开台唱戏,少则七天,多则一月,由各柱轮唱。同时,各柱子还耍龙舞狮闹花灯。头柱以龙头大,五柱以灯火多,各有气派,互相攀比竞争。
渣江社戏的主要节目,也是必演节目的主要有湘剧、祁剧。但是影响大的却是衡阳师道戏《大盘洞》,它是湘南地区广为流行的巫师(俗称道教)用以酬神的唯一的一出戏,具有一定的艺术特色,在群众中影响极深。衡阳地区的师道戏,又称师道教、师公子戏。在湘西则称傩堂戏。它是通过师道教傩堂“法事”程序来酬谢神灵、祈求降福、消灾弥祸的戏剧形式。早在战国时期屈原的著作中就有记载,它一直沿袭至解放前夕。
《大盘洞》一剧从师道“法事”衍变为完整的师道戏,它是师道教的师公子与花鼓艺人长期合作的产物。解放前,师道戏作为酬神的正常活动,官府不加干涉,社会上还有以师公子为荣之感,而花鼓戏则作为“淫戏”被禁之列,因此,花鼓艺人为了求生存,又不得不学师公子,其不著名艺人中的师公子,那就更多了,形成了师公子与艺人合流的趋势。
作为地方小戏的衡阳花鼓戏,吸收民间的宗教艺术,用以为壮大和发展自己的营养,也是地方小戏发展的一般规律。尽管《大盘洞》搬上了花鼓舞台,但它的主骨架和面貌仍是师道戏。而且其唱词、表演艺术、唱腔、锣鼓点子等,都与师道戏几乎相同。不论师道戏的师公子,还是花鼓戏的艺人,他们在演唱《大盘洞》时,都保持着酬神性质的同一格调。其态度都极为虔诚,有的师公子在《下马》、《合神》两折中演唱得痛苦流泪,花鼓戏著名老艺人张连玉在演《大盘洞》的先一天晚上就斋戒沐浴,静心诚意,由此可以看出,《大盘洞》一剧的形成和完善,完全是出于群众娱神与娱人的需要。
在表演艺术上,花鼓艺人在尊重师道戏必要保留的部分外,其余则按花鼓的艺术要求进行表演。所谓必要的保留部分,系指杨子云仍要按师道化装、穿道服;在演出中的某些场口,仍要按师道教的“法事”表演,脚蹂八卦,左手捏诀十二地支。除这些师道的酬神身容仍保留外,其余角色,完全是按花鼓戏行当来进行表演,增强了戏剧气氛。而且在演出中有人直接插科打诨,增添了观者对故事的直观感,演出也就更生动活泼。如著名小生张廷玉演杨子云,在表演过关这节戏时,黑煞一声断唱,要子报父仇时,只见他两眼发直,胳膊脱臼下座,脸色白黑冷清,浑身抖动,那种惊恐万伏、惧怕莫名的形象,深深打动着观众的心。
将庙会引向高潮的是对台戏的演出。每逢庙会,请两个戏班在一个场所搭台同时演出,老百姓称之为对台戏。对台戏从火炮戏开始,可以说火炮戏是社家对两家剧团阵容的一个展示。渣江春社的对台戏,讲究东起西落火炮戏。人们事先在西边舞台角上摆放一堆火炮,然后从东边舞台上点火落到西边舞台上,点燃西边的火炮。两家剧团以炮声为号,出来演戏。戏一旦开始,鞭炮火铳齐鸣,战鼓锣鼓一起敲,伴随着叫好声,气氛十分热烈。经常是两台戏、三台戏同时上演,甚至在河洲中临时搭台,请来新的戏班子演出同样的剧目。至今,渣江供销社招待所院子里还残存当年戏台基础。小对河滩头还有临时搭戏台的石头墩子。竞争的激烈性使得各剧团不得不使出十二分的力气来吸引听众,甚至出现了师徒、父子同场都互不相让的局面。哪一边的舞台要是正旦嗓音好,或是小旦长得俏,或者武生跟斗翻得高,观众就会连喊带挤拥向哪一边。另一边舞台当然不甘落后,马上上演拿手的剧目或派上当红的演员吸引观众。这样,人群时而涌向东边,时而涌向西边,成为社戏的高潮。
渣江春社演戏讲究多,要求严格,酬金也很高。衡州府各个大戏班子都以能够被请到渣江唱社戏为荣,许多班主都眼红银子而来,却又怕演砸戏受罚。一旦和社家签了演出合同,班主们就会四处请名角,勾把式,增添行头。据老一辈艺人回忆,渣江对台戏激化了各个戏班子拿出绝活的心气,不少表演绝活因此出现。
如表演特技抛鞋,生行表演特技。用脚将所趿之鞋踢起,鞋在空中翻转,落下时再用脚套进鞋头,《打棍出箱》一剧中用。如耍獠牙,花脸行特技。取约七厘米的公猪獠牙,含在嘴内,耍时全凭舌头操纵獠牙吐出或收回。如滚肚,花脸行特技。先亮肚成圆形,随着一呼一吸运气使肚皮像波浪一样翻滚。如打叉,是大花行一项难度大,出手要求十分准确的投刺特技。尤其是十八罗汉造型,花脸行特技。在《醉打山门》中连续摆十八罗汉塑像的动作。还有大刀花,把子功之一。先用大刀在左、右手腕子上耍花,再绕颈耍,接下来抬脚,用刀串过脚后再耍,最后抬手举刀,刀杆由手掌顺臂往下滑,经腰部从大腿滑到脚背,再由脚背将刀踢起,伸手接刀,继续缠腰耍花,收势亮相。
△对台戏(资料图)
渣江对台戏同时也是让真正的名角获得声名大振的机会与场所。一些名角因此崭露头角,一戏成名。张保和,清同(治)光(绪)年间著名净行演员,渣江本地人,身材魁伟,眼大有神,嗓音洪亮;昆、高、弹戏皆精,本工而外,正生、小丑、摇旦无不精晓,有“状元子弟”之称。他饰《长亭斩勉》中包拯,注重人物内心刻画,功架身段极少大幅度动作,多以唱念及眼神功、胡须功的运用表现人物的感情变化。最精妙处,一声“开铡”,初出口时爆若洪钟,拖音时沙哑震颤,渐如游丝,同时双目暴出,泪光莹莹。每演至此,观众无不震慑。他饰《单刀会》中关羽,顶冠履靴,长髯及腹,凛若天神;同台者自觉比他矮了一截,演至渡江,虽以步当舟,却俨然有乘舟之态;演至刀会,他一反前人威严尽露的表演,而在“谈笑风生”四字中表现关羽的潇洒自如,以衬托其凛然不可侵犯至慨。他在丑行戏《打碑杀庙》中饰刘铁嘴时,偌大身躯忽若暴缩,手擎两伞,缓步行路,轻捷如猿;致使丑行当场名角亦叹服不已。
方玉伯,也是渣江石头桥方大屋人,身材魁梧,架子好;嗓音虽欠亮,但唱功深得行腔之妙,虎音、霸音、炸音皆各得要领;做功尤精,各种戏路无不通晓,又以蟒袍戏最好。所饰《打严嵩》,道江西白,毕肖,演至严嵩左脸挨打,他右边眼珠飞转,右脸部同时飞速掣动,反之亦然,将严嵩当时狼狈形态夸张得恰到好处。所饰《秦桧修本》中秦桧被岳飞忠魂击一铜锤,他则运用“乌龟爬山”特技,身伏桌上,脚搁椅背,手脚爬动,愈爬愈快,同时颤脸、鼓眼、吹须,将秦桧魂飞魄散情状表演得淋漓尽致。所饰《霸王别姬》之项羽,演至“杀姬”一节,抽剑出鞘时,一声叫头,声震满场。同时眼泪迸涌、浑身剧颤,背上靠旗哗哗齐响。
渣江社戏一方面培养出名角,是著名的戏窝子,但另一方面,规矩严,一些学艺不精的演员因此望而却步,有的演员在渣江对台戏演出中败走麦城。如果演员戏服穿错或是唱词出错,会被认为是对神灵的不敬,会招来祸殃,因此评委会指示监台人员翻板、揭席、阻止演出。戏班要跪到神像前磕头赎罪,还要受到罚银、加演的处罚。社戏请戏班子,除了正常的包场钱,还有其他礼仪钱。如加官钱:戏班每至一地演出,在演唱正本戏之前,照例要“打加官”(或称“跳加官”,一种戴面具祝祷福寿的哑剧节目)。此时,被唱名“加官”的观众(多为头面人物)所赏“加官钱”,亦按全班人数平均分给每个人。还有彩钱,演唱至精彩处,主人一高兴,便向台上抛“彩钱”。彩钱有指明赏给个别角色的,归个人独得;有赏给戏班的,则按人均分。
“民俗终岁勤苦,间以庙会为乐”。传统农业社会的人们为了养家糊口,早出晚归,终日劳作,遇有风调雨顺,则可以温饱,遇有天灾人祸,则饥寒交迫,只能勉强度日。社日社戏演出活动给他们创造了集中放松、尽情欢娱的机会。民众在社戏活动中欣赏演出或参与表演,可以暂时忘却平日的辛苦劳作,抒发日常被压抑的个人感情,享受生活中难得的乐趣。
(文中图片除注明外均由作者提供)
[责编:刘瀚潞]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