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是古人留给后世的一笔宝贵的财富,古诗词美在意境与音律。通过详细的诗词鉴赏,我们可以充分感受到诗歌的意境美,可随着时代的变迁,古汉语的音调也随之改变,想要有效掌握还存在一定难度。古诗词中的汉语语音有平仄之分,平声是长节奏的平缓的音调,而仄声是短暂的带有起伏变化的音调。
通常来说,一平一仄相互搭配,方能彰显出诗歌的节奏美与音乐美。在朗读诗歌时,我们通常会遇到无法分辨汉字的真正读音的问题,这是由于个别汉字的古代读音与现代读音完全不同。有些汉字属于通假字,需要读成古代的旧读音。
例如,“风吹草低见牛羊”中的“见”通“现”,意为“显露”的意思,因此需要读成“xiàn”。此外,在朗读诗歌的词牌名时,也必须尊重古人的读法,例如,《卜算子·咏梅》中的“卜”指的是“估测”的意思,应当读成“bǔ”,而非常见音bo”。
总之,古诗词中的读音还蕴藏着许多奥秘,需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去探寻。大型文化类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第六季第一期涉及的题目主要集中在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可百人团最终的答题效果都不尽如人意。尤其是出自小学一年级课本的《咏鹅》,难倒了百人团中的28位高手。
这是一道有关于“曲项向天歌”中“曲”字读音的问题,却被专家蒙曼认为有点难度,并非所有人都了解,这是为何?
诗词大会中的“难题”
《中国诗词大会》第六季开播后,原本满心期待的观众在观看节目后发出失望的声音,甚至对节目中的选手的水平表示质疑。节目中设置的“百人团”成员来自四海八荒,皆是对诗词充满热情与喜爱的诗词迷,且覆盖诸多领域与年龄段,能够代表全国各地的诗词迷的平均水平。
第一期节目中,百人团面临四道基础的诗词题,考察的都是口耳相传、家喻户晓的千古名句,可所有题目回答完毕后,攻擂成功的选手仅剩34人,实在令人难以置信。第一道题目源于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古诗《咏鹅》,题目是“鹅鹅鹅,曲项向天歌”中“曲”的正确读音是?A.qǔ;B.qū。
主持人读题的话音刚落,百人团与场下的观众竟有些忍俊不禁,纷纷认为这首诗歌过于浅显易懂,而且《咏鹅》乃是骆宾王七岁所作,现被收录至小学一年级课本,将其作为诗词大会的考察问题过于简单。
谁料,正当百人团信誓旦旦地回答完问题,所有人皆认为正确率会达到百分百的时候,最终的结果令人大跌眼镜。百人团中竟有28人选择了“第三声”的错误选项,场面略显尴尬。主持人龙洋为了缓解气氛,对专家蒙曼说:“还不错吧。”
对此,蒙曼居然点头示意,表示并非所有人都知道这个知识。百人团的选手长期接触诗歌,对中国的古诗词有着比常人更为浓厚的兴趣与研究,按道理说,以他们的能力解决一道小学问题应当绰绰有余,为何结果会如此差强人意呢?
骆宾王的《咏鹅》
《咏鹅》的作者骆宾王是“初唐四杰”之一,七岁便能出口成章、提笔作诗,堪称神童,《咏鹅》便是在这个时期所作。《咏鹅》文字简单、通俗易懂,天然去雕饰,通过描写鹅的形态与动作来彰显童真童趣,呼吁世人回归本性,寻找自然之美。
全诗仅有十八字,却出现了四种丰富的颜色,分别是“白毛”、“绿水”、“红掌”与“清波”,色彩艳丽明快,且搭配均衡,突出了自然界万物的魅力。首句中连续三个“鹅”字,形象地模仿了鹅在鸣叫的声音,而“拨清波”的画面活灵活现,仿佛透过文字便可听到一群鹅在水中嬉戏玩闹的声音。
在鹅的形态描写上,作者用了“曲项”二字描绘了鹅弯着细长的脖子的画面,表现了鹅的优雅与美丽。除此之外,作者用了“歌”、“浮”、“拨”三个动词让人仿佛身临其境,亲眼目睹白鹅在水中歌唱与嬉戏。
总之,这首歌洋溢着童真童趣,只有内心纯净的孩子才能联想到鹅在唱歌,将鹅当成与自己相同的生命个体,设身处地地去体会鹅的乐趣。
读错“曲”的原因
很显然,《咏鹅》的难度并不大,立意也很浅显,只不过百人团潜意识地认为这首诗难度低,忽略了细节,才会答错。再加之大部分小学教师在讲解此诗时,并未深入解释,只是让学生通篇背诵下来即可,导致大部分人长大后能将此诗倒背如流,却对具体的内容与细节不甚了解。
“曲”是多音字,有两种不同的读音。读第一声时,可译为弯曲与曲度;读第三声时,可译为歌曲与曲调。而“曲项向天歌”描写的是在水中游动的白鹅弯曲着脖子,望着天空,发出嘹亮的叫声。根据这句诗的意思,便可得知这里的“曲”指的是弯曲的意思,因此应当读作第三声。
一个“曲”字将白鹅想要努力发出叫声的动作描绘得淋漓尽致,这个动作反映了白鹅的倔强与不屈,而白鹅仿佛又是作者的缩影,它的身上寄托了诗人的精神与志向。但凡有了解过《咏鹅》全诗的意思,便不会将“曲”读错。
对此,许多网友认为百人团的水平普遍低下,甚至质疑节目组的选人标准存在问题。据悉,若想入选百人团,需要将自己的资料与诗词作品递交给节目组,通过年龄与工作领域的筛选后再进行短信投票,经过层层关卡才能成为百人团中的一员。
因此,百人团对于古诗词的喜爱与了解程度远胜常人。之所以会选错,或许与小学时期教师的教学方式有关,教师主观认为《咏鹅》过于简单,而不愿意多解释,或是一味让学生死记硬背而忽略了意思讲解。
此外,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仍有不少南方小学存在利用方言教学的现象,如此一来,学生读错拼音在所难免。综上,将“曲”字读错的根本原因无非就是不知“曲”在诗句中的意思。
结语:
不过,部分网友另辟蹊径,结合了当前文娱节目发展的大环境来分析原因,他们认为或许是《中国诗词大会》的节目组为了增强节目的效果,故意设置精通诗词的百人团故意答错小学一年级的古诗题目,造成巨大反差,从而吸引观众眼球,让更多人